直百五铢

直百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四字,寄廓直读,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其时虽盛行董卓小钱及轻劣、剪边五铢等,然直百五铢仍属搜敛资财之虚值大钱。面、背有内外廓,多光背,常见水波、星号等纹饰;少数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系方孔圆钱中最早之记地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直百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四字,寄廓直读,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其时虽盛行董卓小钱及轻劣、剪边五铢等,然直百五铢仍属搜敛资财之虚值大钱。面、背有内外廓,多光背,常见水波、星号等纹饰;少数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系方孔圆钱中最早之记地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