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边外
电视剧《闯关东前传》主人公。
很多上了岁数的吉林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名字——“韩边外”,知道那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记者几经辗转和整理,大致理清了那段历史——“韩边外” 这个名字,说它是人名、地名都可以。这个名字在旧社会,尤其是在桦甸市,几乎尽人皆知。若以人名论,它是指从清末开始统治桦甸一带的淘金王韩氏祖孙4代 ——韩宪忠、韩寿文、韩登举和韩绣堂。若以地名论,当时韩氏家族统辖的区域地处松花湖上游,长白山以北,现吉林省的东南部,长800里,宽500里。早在清朝中期,这里就被清政府用柳条封为禁地,但仍不断有流民冒险潜入,用土法采金,被当时官府称为“金贼”或“金匪”。但是,从韩氏开始,他们统辖的范围被称为“黄金世界”和“小韩国”。这个独立的淘金王国在新柳条边,又在旧柳条外,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韩边外”。
韩氏家族的发家史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代韩宪忠原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在他27岁时(1846年)逃到桦甸夹皮沟,在老金场投靠马文良一伙当采金工人。
此前,采金工人马文良发现了金矿苗,与其他几伙采金人你争我夺,一个黄金世界就此形成。韩宪忠用火绳之计(把百捆火绳挂在树上,制造满山火光,虚张生势)将另一伙金工消灭,在淘金世界一举成名。
1854年,他42岁时被推举为金场“当家的”,成立大团,私自称统领,人称“韩边外”。“韩边外”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包括今天的桦甸东半部和安图、靖宇、抚松、敦化、蛟河的一部分。他在统辖区域内,凭借丰富的黄金资源,迅速发展势力,俨然一个不受天朝管的独立王国。当时韩家有私人武装,号称乡勇三千,都是炮手出身,勇敢善战,每10人为一棚,设棚头一名,共分3个队,头目称“总管”,分驻3个地方。
“韩边外”还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其中枢机构叫“会房”,既是办理事务的机关,又像官府的衙门一样。这时,桦甸、磐石还没设县,所以这一带的采金工人、伐木工人、农民、猎民、采山参的都被他统治。民间的诉讼要到“会房”审理。他统治的地方还有内部流通的货币,称为“金砂”。清末的货币在“韩边外”境内不能使用。老百姓“只知有韩,不知有清”。因此,外人又称之为“小韩国”。
“韩边外”祖孙在其势力范围内实行严格统治,凡在他势力范围内的土匪无论大股、小股,窃贼无论偷多偷少,抓住后立即杀头。老百姓说:“韩家杀人不走文书,坐地开销”。因其“处乱世、用重典”的缘故,其统辖范围内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
“韩边外”的壮大引起清政府的不安。因其势力强大,清政府3次进剿不能成功,最后不得不采取招抚的政策。
韩家第二代叫韩寿文,一生坐享其成,无所事事。
第三代传人韩登举机智勇猛,20岁继承祖业。当时,采金工人多达四五万人。韩家在当地提倡商业交易,远近商人自由买卖,因此饭馆、赌局、妓院、说书的和唱戏的无所不有。
韩登举这一代做过不少名垂青史的大事。第一是抗日。中日甲午战争时,韩登举年仅24岁,曾率猎户1500人应召抗日,自任管带,在辽南与日军鏖战多日,屡挫日军。第二是抗击俄军。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同时,沙俄入侵吉林。当时的吉林将军投降。韩登举公然违令,率部与俄军激战,虽被俄军大炮击败,却和俄军相持,坚不投降。
1902年至1905年,日、俄轮番对夹皮沟一带金矿进行疯狂掠夺。韩家的采金事业渐被日、俄所代替。1919年,韩登举病故,韩家从此衰落。到第四代韩绣堂继承父业时,已无力回天。从此,韩家一蹶不振。到“9·18”事变后,韩家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
“韩边外”杀富济贫、重典治民、兴家建业、报效抗敌等非凡经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