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疗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小儿推拿疗法

用推拿防治某些小儿病证的方法。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上的特点,故小儿推拿也有其特定的穴位和术式。手法应轻快柔和,常用的有推法、揉法、捏脊法和推脊法。常用穴位有脾土穴、大肠穴、板门穴、三关穴、六腑穴、天河水穴、七节穴、龟尾穴、丹田穴等。对腹泻、疳积、外感发热、小儿麻痹症及脱肛等病证的防治效果较好。用于5岁以下小儿适宜,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

小儿推拿疗法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图6及表)。

━━━┯━━━━━━━━━┯━━━━━━━━━━┯━━━━━━━━━━━

穴名│位置│主治│操作

───┼─────────┼──────────┼───────────

脾土穴│拇指罗纹面│腹泻、呕吐│用推法,推200~500次

───┼─────────┼──────────┼───────────

大肠穴│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食积、腹泻│用推法,推100~300次

│虎口,成一直线││

───┼─────────┼──────────┼───────────

板门穴│大鱼际隆起处│胸闷、呕吐、食积腹满│用推法或揉法,

││、食欲不振│操作50~200次

───┼─────────┼──────────┼───────────

三关穴│前臂桡侧边缘,自腕│外感怕冷无汗、│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营养不良│肘部,推200~500次

│一直线││

───┼─────────┼──────────┼───────────

六腑穴│前臂尺侧边缘,自腕│发热、多汗。│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虚证忌用│腕部,推100~500次

│一直线││

───┼─────────┼──────────┼───────────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身热烦躁,外感发热│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穴│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肘弯处,推100~500次

│中点成一直线││

───┼─────────┼──────────┼───────────

七节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腹泻、痢疾、食积腹胀│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

│直线│、肠热便秘│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

龟尾穴│尾椎骨处│腹泻、脱肛、便秘│用揉法,揉300~600次

───┼─────────┼──────────┼───────────

丹田穴│脐下2 寸│少腹痛、遗尿、脱肛、│用摩法或揉法,

││小便赤少│操作3~5分钟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