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虾

简介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磷虾(linxia)(Euphausi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磷虾目,磷虾科动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80种。体形似小虾,长1~2厘米,最大种类约长5厘米。身体透明,头胸甲与整个头胸部愈合,但不伸向腹面,因此不形成鳃腔;鳃裸露,直接浸浴水中。腹部6节,末端具有1个尾节。胸肢8对,都是双枝型,基部各有鳃,适于游泳。胸肢中无特化的颚足,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基部都具有球状发光器,可发出磷光。浮游生活,全部海产。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可制虾酱。黄海和东海沿岸常见的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著名的美丽磷虾(Euphausiasuperba)分布在南极区海洋中。
磷虾亚目(Euphausiacea)或磷虾属(Euphausia)的甲壳动物,英文名有时单指南极磷虾(E. superba)一种。磷虾类生活在远洋,长8∼60公釐(约1/4∼2吋),已知82种。多数在下侧有发光器,在夜间可见。在某些海域是各种鱼、鸟和鲸(特别是蓝鲸和长须鲸)的食料。在海洋表层或2,000公尺(约6,600呎)以下深处结成大群。南极磷虾长约5公分,体透明,有红褐斑。幼体发育有9期。雄虾约22月成熟,雌虾约25月。产卵期5个半月,产在深约225公尺(740呎)处;幼体取食微生物,随著发育

而渐移到表层。南极海从1∼4月间每立方公尺水中可有南极磷虾20公斤(约每立方码35磅)。由於数量多,营养丰富,生态学家认为是人类潜在的食物来源,尤其可提供大量维生表A.
分布南极有着丰富的磷虾资源,磷虾主要生活在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南大洋中,尤其在威德尔海的磷虾更为密集。有意思的是,有时磷虾集体洄游竟形成长、宽达数百米的队伍,每立方米水中有3万多只磷虾,从而使得海水也为之变色: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则出现一片荧光。
生存环境南大洋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寒流,它在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水暖,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南极磷虾的生活周期与南大洋的季节相适应。
繁殖它们在春季,即 10月和 11月交配,每只雌虾在夏季产卵多次,每次多达数千粒。这些虾卵一旦脱离母体,即下沉到几百米深的海底,在那儿孵化成幼体,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后卵黄囊内储存的卵黄终于消耗尽了,这时,它们才上浮到海水表层来摄取浮游植物。它们在冰冷的海水中生长缓慢,幼虾要经过5个阶段,并多次蜕壳才能长成6厘米长的成虾,生长期达3~4年之久。在这期间,它们一直是群栖生活,在冰层下到处洄游,寻找食物,躲避敌害。
生存威胁磷虾资源极其丰富,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潜在的食物资源。现在问题是各国已经在南极海洋中大量捕捞磷虾,如果磷虾捕捞业不断扩大,势必危及到南极鲸类的生存,它们将不是死于捕鲸叉,而是死于饥饿。过渡的捕捞将使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磷虾而生存。磷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应该将其捕获控制在最大的可持续捕获量之内,以保护南极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