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箫
概述夜箫,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苗语称寥、良或果林 趋。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夜箫:苗语称“寥”。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是为夹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芦苇片做成。吹口的背面开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时气流自弧形缺口进入管内,振动簧片而发音。夜箫虽开有4个音孔,但能实发从e1~c2 五个音。
制作夜萧时,因所用竹材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于箫管细小,只能轻轻吹奏,可吹出两个八度音程。
夜箫的音色柔和、优美,非常动听,和西洋乐器单簧管相似,但较之细腻有余而明亮不及。它的低音和中音比较圆润、甜美,高音有些尖锐刺耳。夜箫最适于演奏悠缓抒情的曲调,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
形制结构管身竹制,多采用管细、节长的芦笙竹(即苦竹、金竹)制成,上端稍粗,中空无节、两端通 透。管长50厘米~60厘米、上端管口外径1.1厘米~1.2厘米、内径0.7厘米~0.9 厘米。先将管首2厘米长管壁修削去3/4,使其呈哨形吹口,余下的1/4管壁顺竹纹向下劈为两片 ,中间两侧垫以竹篾,外用线绳捆扎而成进气孔道,在吹口正面距管首7厘米处,开有一个 长1厘米、宽0.5厘米的发音孔,发音孔下半部置一薄竹片或苇片作为分气阀。管 身上端管口堵以木塞或用棉布卷塞紧,管身正面下部 开有四个圆形按音孔(图)。有的还开有一个背孔成为五孔夜箫。
现存状况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苗族夜箫多支,管身竹制,全长50厘 米~55.5 厘米,除上端开有一个吹口和方形发音孔外,下设四个按音孔,这些夜箫系1958年来自贵州 省丹寨县。其中一支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方法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食指按第一、二孔,左手无名指、食指按三、四孔,五孔 夜箫由左手拇指按背孔。嘴含吹口,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分气阀,使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 因 制作时管身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发筒音也不尽相同。一般筒音g-e1,通过平 吹和 超吹,音域近两个八度。音色柔和、优美,非常动听,有些和西洋乐器单簧管相似,但较之 细腻有余而明亮不及,它的低音浑厚,中音圆润而甜美,高音则有些尖锐刺耳。常用于独奏 、合奏或为歌唱伴奏,最适于演奏悠缓抒情的曲调。据苗族老人回忆,过去的夜箫曲调曾有 几十种,可惜现在流传的不多,其间的差别也不大。它多是通过吹奏带有内容的民歌,来表 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所以夜箫曲的取材,也多半来自民间歌谣。
普遍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夜箫深受人们喜爱而普遍流传。尤其男青年对它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的习惯,吹夜箫已成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信号。在劳动之余或农闲之际,每当夜幕降
临,微风拂面,苗族的小伙子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邻近的村寨旁,轻轻吹起夜箫,邀 请姑娘们出来对歌。在恋爱的最初阶段,一般都是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活动,所以夜箫除独奏 外,常用两支音高相同的一起齐奏。所奏的乐曲多为有词的情歌,如《游方调》、《月亮出来了》和《姑娘你睡着了》等。
在贵州一些苗族村寨里,每到明月当空、万籁俱寂的夜晚,苗家小伙子便带上自己做的夜箫 ,来到心爱的姑娘住房附近或窗前,用箫声诉说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那质朴委婉的曲调在 夜空中飘荡,有如仙乐一般动人心弦。当姑娘听到小伙子的“邀请曲”后,便会马上出门和 他相会。他们双双坐在树丛旁或草坪上,小伙子继续吹起夜箫,姑娘则弹响竹簧,双方相会 不说一句话,完全用乐声来表达爱慕、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行于桂北融水一带的果林趋,苗族人民多在上山生产、赶坡行路或歌唱伴奏时吹奏, 并且一年四季不论白天或黑夜均可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