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格勒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求学于德国哈雷大学、柏林大学等,取得博士学位。1912年,在幽暗的小屋里,就着昏暗摇曳的灯光,斯宾格勒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虽然有学者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书中的某种论述,但依然没有影响它在世界范围的轰动。有意思的是,中国知识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拒绝的姿态,他们浓重的疑虑显然占了上风,比如张君劢,他更多地从这本书可能给国人带来的负面作用考虑,建议以不译为好,这使《西方的没落》在中国书界一波三折:该书长时期里没有一部完整的中译本问世。1963年,商务印书馆只翻译出版了该书的第二卷,1986年,台湾远流公司出版了它的缩译本,由此可见今天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译本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曾经,《西方的没落》在欧洲大地的强烈震动让斯宾格勒深感困惑。面对斥之者的“历史的占卜术”、“恶的预言书”之类的评论,斯宾格勒以决裂的姿态来回应,在1922年的修订版前言里,斯宾格勒写道:“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1880———1936)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他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斯宾格勒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被征召入伍。战争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巨大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他一概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死于心脏病,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未举行任何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