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并共推靳云鹏组阁。后来,张作霖又迫使靳云鹏辞职,支持亲日的梁士诒任国务总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两系开始重新合作,并联络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四个师、九个旅,约十二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七个师、五个旅约十万人迎战。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5月3日,吴佩孚出奇兵绕道攻击奉军后方,使卢沟桥奉军腹背受敌;吴还分化奉军内部,使奉军第十六师临阵倒戈,造成全线溃退。5日,张作霖败退出关。后经英、美传教士调停,双方停战。此后,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军备,并与段祺瑞共同策动冯玉祥等直系将领倒直,伺机卷土重来。
直系取胜后,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曹遭到国人反对,加之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财政濒于破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

1922年4月28日
直奉战争爆发
直系军总司令吴佩孚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和奉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权。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败,扶植奉系,并促使奉、皖两系重新联合,对抗直系。在内阁问题、对待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山东问题等,双方矛盾剧烈,导致关系破裂。
1922年4月28日,奉系张作霖自任总司令,设司令部于落垡,率12万名奉军官兵发动总攻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以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御。双方在马厂、固安、长辛店激战。5月3日,吴佩孚改守为攻,将主力迂回作战,绕至奉系后方芦沟桥,致使奉军腹背受敌。5日,奉军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停战倒戈。芦沟桥、长辛店等要隘被直军攻占,中路奉军退至天津。张作霖下令退却,率残部出关。10日,徐世昌总统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奉系军总司令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5日,张作霖以反对直系发动江浙战争为由,出动六个军及海、空军一部,共计约十五万人,分两路向山海关、赤峰、承德发起进攻。曹锟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调集四个军及后援军、海、空军约二十万人应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奉军在热河战场进展顺利,到9月30日已连克朝阳、开鲁、建平、凌源,10月9日又占赤峰,战事重心移向山海关主战场。两军在山海关争夺激烈,伤亡惨重。10月7日奉军攻克九门口要塞,威胁直军侧翼。吴佩孚于11日亲赴山海关督战。14日奉军又克石门寨,山海关直军正面阵地动摇,吴佩孚被迫放弃自海路运兵攻击奉军后路的计划,临时抽调精锐部队增援山海关战场。
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已,开战后在古北口屯兵不前,并与直系将领胡景翼、孙岳密谋倒戈。10月23日,冯玉祥乘直系后方兵力空虚,星夜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通电主和,宣布成立国民军。消息传到前线,直军士气一蹶不振,吴佩孚率兵一部回救北京,并急调江、浙、豫、鄂等省直军北上驰援。但奉军由冷口突入长城,占领滦县,直军后路被断,全线崩溃,山海关、秦皇岛均告失守,吴佩孚指挥的直军在杨村被国民军击败。山东督理郑士琦和山西督理阎锡山也出兵分别切断了津浦、京汉铁路,阻止直系援军北上。奉军大举入关,吴佩孚孤立无援,直军在华北的主力全部覆灭。11月3日,当奉军与国民军迫近天津时,吴率残部两千余人自塘沽登船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11月25日,张作霖、冯玉祥等共同拥戴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北京政权实际上落入奉系军阀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