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狼毒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隔山堆
【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以根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洗净石灰,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制法】用醋炒至黄褐色。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根有大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汁液沾染皮肤引起过敏反应,面部浮肿;口服引起腹痛、腹泻、n匠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步态不稳、痉挛。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用治创伤出血,淋巴结结核,跌打淤血肿痛,皮肤瘙痒,癣疥。
【用法用量】干粉1~3分,研末撒患处或煎水外洗。
【注意】采挖时避免汁液沾染皮肤,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备注】(1)本品大毒。内服极慎重。中毒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行步不稳、痉挛。急救方法:(一)洗胃、给镇静剂和输液;(二)甘草、干姜各3钱,绿豆5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格支糯(白族语)
科属:大戟科大戟属
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分布于滇西北、滇中、滇东北等地。在海拔2000~3700米的山坡、草地、河边、林下生长。
简介: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90厘米。折断后有乳白色汁液。单叶互生。花淡黄色,常有6~8朵花生于茎顶或单生于叶腋。蒴果圆球形,外有软刺,成熟时三室开裂。
应用:在退化草地上常成片生长,从夏至秋叶色由绿至黄至红。可作药用。
大狼毒
(《滇南本草》)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
【植物形态】大狼毒,又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
多年生草木,高达50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不分枝,外皮黑褐色;内面黄白色。单叶互生;长圆形,长4.5~6.5厘米,宽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无柄。花常6~8朵生于茎顶或单生于叶腋;淡黄色。蒴果圆球形,直径约1.3厘米,外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云南等地。
【采集】
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麻,有大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温,剧毒。"
【功用主治】《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治外伤出血。"
【宜忌】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选方】治疥癞疮。大狼毒、花椒,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搽。避风。(《滇南本草》)
【不良反应及治疗】
《云南中草药》:采挖时应避免汁液沾染皮肤,否则易产生过敏反应,症现面部浮肿。《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大狼毒全草含大戟乳酯、皂甙丁酸及生物碱、泽漆毒素等。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呕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举步不稳,痉挛。
急救方法:洗胃、镇静和输液;杏仁三钱煎水服;白蔹煎水服;四.甘草三钱、绿豆五钱、干姜三钱,煎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