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Kazakhs)
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自称卡扎赫人或卡扎克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布。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部分混有欧罗巴人种成分。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地区保留萨满教和祖先崇拜。根据出土文物和人类学资料,其远古祖先塞种人、乌孙人和阿兰人等,早在青铜时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地区。哈萨克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或半游牧业,畜牧业方面以饲养马、绵羊、山羊、骆驼、牛等为主,只有少数地区从事灌溉农业。无论畜牧业或农业都比较落后。自19世纪中叶起逐渐转为定居,出现了家庭手工业(织毯、制毡、呢绒等)、捕鱼和狩猎。十月革命后,工业(开采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和农业(种植谷物)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住在哈萨克和与之相邻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突厥-蒙古民族。哈萨克人是由8世纪前后进入河间地带(阿姆河以东锡尔河以西地带)的突厥人和13世纪中进入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混居结合,于15世纪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语,体形则属于蒙古人种。20世纪晚期在哈萨克约有660万人,在中国(主要在新疆)约有110万人,在乌兹别克约有80万人,在俄罗斯约有60万人,在蒙古约有11.3万人。哈萨克人是中亚操突厥语的,仅次于乌兹别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萨克人是传统的游牧民族,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里(即蒙古包),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盖毛毯。哈萨克人按季节移居为其牲畜(包括马、绵羊、山羊、牛、和少数骆驼)寻找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辅以羊肉。发酵後的马奶(koumiss,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紧贴在蓬架上,使帐篷内外舒适整洁,并且可用来做斗蓬。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皮鞭,马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
哈萨克人自认来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游牧部落,分别占居原先的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的东、中、西三部分。游牧部落再分为更小的集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大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儿子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在帐篷聚居。部落中各层次的集团均在传统上设有首领,但作为全民族,甚至一个游牧部落,难得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
由于定居後的农业侵占了牧场,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衰落。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後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著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终於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到1934年,在原苏联只剩下一个游牧部族。不过在中国新疆还存在许多游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