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沈祖荣

图书馆学家沈祖荣(1883~1977),1883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贫苦家庭。祖辈一直是在长江上拉纤的纤夫,父亲后来在城区的江边开了一个小餐馆,沈祖荣在餐馆里帮忙干活。1899年,15岁的沈祖荣进入宜昌圣公会教堂做勤杂工。1901年,他被推荐到武昌思文学校就读。1907年,在完成了中学学业后被学校推荐到文华大学学习。1911年获得文华大学学士学位,并在韦棣华小姐创办的“文华公书林”任职。1914年,受韦棣华小姐的资助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学习。191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是中国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学位的第一人。

毕业后,沈祖荣回国继续在“文华公书林”工作。1920年,韦棣华小姐商同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创办文华图书科,沈祖荣与韦棣华、胡庆生一道,除了图书馆的工作外,还兼任教学工作。1925年,沈祖荣参与发起中华图书馆协会,并长期担任主要职务。1929年,他作为中国的惟一代表参加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一次大会。1941年,他在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创办档案管理科,此举开中国档案学教育之先。1952年,他随文华图书馆专科学并入武汉大学。1977年在江西庐山逝世,终年93岁。

沈祖荣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终年一件布大褂,只是在参加庆典的时候加上马褂,但他一生爱书,毕生热爱教育事业。他的办学极具特色,在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生,让学生在具有了其他一些专业知识以后再来学习图书馆学专业,因此,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宽。他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实践活动,“文华公书林”的所有事务均由学生来承担。除了图书馆学教育之外,沈祖荣先生还与胡庆生先生合编了《仿杜威书目十类法》。这一分类法在学习新技术编制图书分类法方面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在此之前,图书馆界的普遍做法是新旧书籍分别采用不同的分类法,这给管理和利用都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将中西类目结合起来,是中国第一个仿“杜威法”而为中文书所编的且用标记符号代表类目的新型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学家。字绍期。湖北宜昌人。1905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书院,留校任图书馆员,协助美国图书馆专家韦棣华在武昌创办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1914年去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1917年回国。1920年任文华大学图书科教员。1925年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及执行委员。1929年代表该会出席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同年起,任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校长。在三四十年代,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图书馆专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校并入武汉大学,改为图书馆专修科。沈祖荣任教授,讲授编目法等课程。著有《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合著)、《标题总录》等。

1917年,沈祖荣先生发起了席卷全国的“新图书馆运动”。他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余日章一道,到全国各地宣传美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抨击封建藏书楼的保守。“新图书馆运动”是一个推广、普及近代图书馆的运动,前后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在国内初步建立近代图书馆体系,实现图书馆读者对象普遍化,图书馆藏书逐渐合理化,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沈祖荣先生曾说:“倘若中国拥有富强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学校和大学的话,我就不会对中国军备的软弱无能感到懊悔,但是,我现在为一个没有这种令举国感到自豪的教育机构的国家感到羞愧。我将来不会去详研学校制度,也不会去建造博物馆和艺术馆,但是,我会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终生。”

正如他所言,在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中,沈祖荣先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7年2月3日先生卒于江西庐山。

政府工作人员沈祖荣,男,汉族,1953年7月出生,1975年0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4月参加工作。2000年12月起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2002年1月起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负责机关党建工作,分管机关党委、办公室、宗教一处,联系省佛协、道协和伊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