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展望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为将来更快的适应远程教学和开放学习的新的环境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和发展新的学习态度、战略和方法。

(三)开课对象: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相关训练

(二)考核方法: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30学时 讲授:30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

1.1传播的含义、类型及功能

1.2教育传播的概念与演进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建立、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重点难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传播类型,传播功能,区分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学生掌握要点]: 说明传播的含义、陈述传播类型、解释传播功能,说明教育传播的含义,区分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

2.1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特性及类型

2.2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3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4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重点难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含义,用实例说明教育传播系统是一种实体与意识混合的人造系统,阐释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2学时)

[主要内容]:

3.1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3.2教育传播的过程分析

3.3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重点难点]:模式的概念,模式的功能,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坂元昂、海曼、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陈述建立模式的方法,阐释模式的功能,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阐释三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

第四章教育传播信息(4学时)

[主要内容]:

4.1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产生与形态、信息的本质、信息的本质

4.2 狭义信息与广义信息

4.3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征

4.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重点难点]:狭义信息、广义信息的概念,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与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教育信息的量化和科学化研究的意义。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广义信息、狭义信息的含义,阐述信息产生的过程,分析信息的本质与特征,并举例说明,说明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与方法,从信息产生与教育信息来源角度,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阐明教育信息的量化和科学化研究,对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第五章教育传播符号(4学时)

[主要内容]:

5.1符号的类型与本质

5.2语言的本质、意义理论、一般特性与运用

5.3非语言符号的类型、特性、功能

5.4教育活动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

[重点难点]:符号的概念,传播符号的本质意义,语言符号的一般特性、语言运用障碍和正确有效运用的原则,教育传播中常用的语言符号及有效运用方法,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有效运用方法。

[学生掌握要点]: 说明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含义,阐释传播符号的本质意义,阐述语言的一般特性,以及语言运用的障碍,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语言符号及有效运用方法,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有效运用方法。

第六章教育传播的通道和媒体(2学时)

[主要内容]:

6.1 教育传播通道及其中的干扰

6.2 教育传播媒体及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6.3 教育媒体的分类及特点

[重点难点]:通道、教学传播通道、干扰、媒体、教育传播媒体的概念,通道的几种普遍分类方法,教育传播通道的组成要素,麦克鲁汉媒体理论基本观点。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通道、教学传播通道、干扰、媒体、教育传播媒体的含义,陈述通道的几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阐释教育传播通道的组成要素,陈述克服干扰,保持通道畅通的比较有效的措施,陈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的评价。

第七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2学时)

[主要内容]:

7.1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角色

7.2 教师的传播行为

7.3教师的素质要求

[重点难点]:把关人、电子教师的概念,不同类型教师的性格特征,在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基本任务,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分析合格教师需具备的素质。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把关人、电子教师的含义,分辨四种不同类型教师的性格特征,说明在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基本任务,分析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第八章教育传播中的学生(2学时)

[主要内容]:

8.1 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

8.2 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

[重点难点]: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学生传播行为、学生素质、信息加工系统、模式识别的含义,阐释学生作为受播者的信息接收、译码、储存、反馈过程,从计算机模拟去分析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第九章教育传播环境(2学时)

[主要内容]:

9.1. 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9.2. 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9.3. 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重点难点]: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教育传播环境的四种功能,优化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评价教育传播环境的标准和内容。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含义,说明教育传播环境的四种功能,阐释优化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阐释评价教育传播环境的标准和内容。

第十章教育传播效果(2学时)

[主要内容]:

10.1. 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10.2.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与表征。

10.3. 教育传播效果原理。

[重点难点]: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与表征,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信息来源原理,阐释教育传播效果原理。

[学生掌握要点]: 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及表征方法,阐释共同经验原理,并举例说明,阐释抽象层次原理,并举例说明,阐释重复作用原理,并举例说明,阐释信息来源原理,并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传播(2学时)

[主要内容]:

11.1课堂教学传播的概念、过程、基本模式

11.2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内容、步骤

11.3讲课的基本方式和结构;讲课时的注意事项及对讲课的评价

11.4教学媒体的应用

[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传播、四段教学、五段教学、从做中学的概念,课堂教学传播的特点,课堂教学传播的基本模式及特点,教学目标分类,我国一组比较流行的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课堂教学传播、四段教学、五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从做中学的含义,阐述课堂教学传播的特点,阐释课堂教学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说明教学目标分类,陈述我国比较流行的一组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第十二章远距离教育传播(2学时)

[主要内容]:

12.1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

12.2 远距离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12.3 远距离教育传播的类型、系统与过程

12.4 远距离教育传播的媒体

[重点难点]:远距离教育的概念,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发展原因,当前远距离教育发展趋势,远距离教育的特点,远距离教育传播媒体的种类以及对文字教材编写与讲授型电视教材的编制要求。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远距离教育、函授教育、广播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远距离教育媒体的含义,阐述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发展原因,阐述当前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趋势,阐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说明远距离教育传播媒体的种类以及对文字教材编写与讲授型电视教材的编制要求。

第十三章自学传播(2学时)

[主要内容]:

13.1自学传播的概述

13.2自学传播的基本技能

13.3自学传播的基本方法

13.4自学传播的效果

[重点难点]:有效自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SQ3R学习法,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掌握要点]:说明自学传播的含义和特点,从生理学观点说明人类对刺激反映的三个等级,说明有效的自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阐释自学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说明几种比较流行的自学法、SQ3R学习法、浓缩学习法,阐释自学成功的两大要素,科学地制定自学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