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镇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所辖
黄茅镇历史悠久,清朝初期,附近诸姓逐渐开发此地,雍正年间建成自西北向东南的上、中、下三条街称黄茅街,素来有上王、中周、下街汤的传说。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原来的街道逐年进行扩建翻修,199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黄茅镇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城镇规则区范围重新圈定:东至狮形佬,南至浏阳万载公路以南三百米内,西至羊牯山岭下,北至易家屋场。占地面积145.2公顷,1997年城镇建设初见规模。到2005年为止,大商场有超市6个,批发部3个,中、小店面380个,居民常住户口576户,流动人口住户100多户。
黄茅镇位于万载县西北边陲,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62公顷,辖20个村,1个居委会,3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05年为4.8329万人,2006年为4.9564万人。2005-2006年该镇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工业产业,培育培植特色农业,搞好搞活集镇建设,推动推进社会事业”的战略思想,实现了黄茅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200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亿元,财政收入20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9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59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780万元,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55亿元,财政收入2161万元,其中地方收入89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1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7100万元,该镇在2005年成为万载县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千万元大关的乡镇。2006年1月荣获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二00五年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荣誉表彰。
工业生产。该镇强攻工业,重点做大做强做优花炮产业,2005-2006年,全镇共有86家花炮企业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乾坤厂、新胜厂、礼花厂3家企业年完税均突破200万元,烟花厂、旭华、吉祥厂、信坤厂、光明厂、礼信厂年完税都突破100万元,新上工业企业8家,其中1千万以上入园企业1家。连续2年招商引资突破5000万元,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生产。2005年,该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42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445公顷,粮食总产量15057吨,油料总产量32吨,蔬菜产量3300吨,年内出栏生猪16780头,农林渔业总产值达6300万元。2006年,该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现已形成路下、王布、源头、柯树、兴源五个村的高产稻田养鱼基地,建立了军屯、南江、大土、水源四个兔、羊、猪养殖基地,推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45000亩。
林业。2005-2006年,该镇全面完成了林业产权改革,茶亭林场依法规范流转,实施十万农户种百万杨树工程,已栽种杨树8万余株,同时,依托山区优势,精心培育了军屯、南江、大土三个丰产毛竹林基地。
税费改革。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开辟了农民种田不纳粮的历史,全镇减免农业税175万余元。2006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共同7229户参保,解决了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后顾之忧。2006年全面完成了前进北岸新村、光明富安新村二个新农村示范点。
社会事业发展。2005年总投资260多万元的大土水泥硬化公路竣工通车,株铁公路完成了规范和测量,投资140多万元的新敬老院竣工,黄茅中心小学、前进小学新教学楼改建顺利完成,平稳实现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2006年该镇完成了株铁公路征地拆迁工作,该项工作涉及7个村,1000余户农户,敬老院配套设施基本完成,军屯、南江、水源水泥公路硬化全面铺开,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仅2006年,全镇共有五保户398人,享受农村低保1130人,城镇低保225人,优抚对象112人,敬老院集中供养51人,全年共投入115万元民政经费为构建和谐黄茅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茅镇文化】全镇有多处旅游景观,如毛泽东旧居、杜平将军府,秋收起义指挥台、铁山界观音庙、观音岩石林等,特别是云峰旅游景区,它全长近4公里,最宽处可容纳2000人,最窄处亦可过小轿车,上连水库,下通仙庙,洞中冬暖夏凉,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附:
* 杜平将军简介杜平同志1908年12月出生于黄茅镇和平村一个贫农家庭, 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杜平同志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者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作战,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守卫黄河河防,抗御日军和国民党军进犯的多次战斗,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及党中央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衡宝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并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1年9月底,杜平同志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4年4月杜平同志先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在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中,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善于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推动部队建设。
杜平同志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杜平同志1999年3月4日5时24分在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毛泽东在黄茅战斗经历简介
1930年夏秋之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的红一军团从福建汀州向长沙进军,8月18日到达黄茅。
在黄茅,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作出了歼灭浏阳文家市国民党戴斗垣旅的决定,发布了向文家市进军的作战命令。战前,毛泽东同志周密部署,召开了红一军团所属各部和当地群众的动员大会。
19日,毛泽东同志写了一封向赣西南特委转闽西特委并转中央的汇报信。信中报告了红一军团在向湘东、赣西进军途中的一切新的军事概况,深刻阐明了不打南昌、率军西进的道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批驳了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攻打大城市的错误。
20日,发起总攻,一举全歼戴斗垣旅,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辉煌胜利。这为红一军、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顺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对粉碎敌人进攻苏区的反革命计划、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力量,开展湘鄂赣之交的工农武装割据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茅镇傩舞简介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后经汉、唐、宋几代的发展,傩舞逐渐成为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形成一种风俗。它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黄茅马鞍岭傩舞俗称"跳魈",它起源于宋末,由一谢姓和尚从天下第一禅寺--宜春慈化寺请进,属开口傩,整场傩戏共分为 18个节目。其表演风格与其它傩舞稍有不同,"开口傩"亦称"傩戏",可谓唱、念、做、打齐全,以唱为主,舞台动作古朴、粗犷,但却有严格的规律,跳傩者每一个动作都须遵循其"方、圆、扁、仄,转、侧、升、移"。手势中的"拗诀"更是结构复杂,匠心独具。傩舞表演经过历代艺人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强悍、庄重、干炼、轻盈、洒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