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滚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余杭滚灯

风靡一方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

它用半公分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米多高,一百余斤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传统的滚灯有"霸王举鼎"、"金猴戏桃"、"旭日东升"、"鹁鸪冲天"、"白鹤生蛋"、"蜘蛛吐丝"、"荷花争放"等9套27个动作。它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深受群众喜爱。

滚灯源考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频频入侵,当地民众以滚灯竞技比武,以示实力强大,海盗不敢侵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特色鲜明余杭滚灯是一项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的汉族古老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余杭滚灯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传承发展解放以来,余杭民间艺术家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多次的挖掘、整理。1963年,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张长工,在对余杭滚灯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加工,并在临平镇和翁梅乡的田野上表演,场面壮观,可谓万人空巷。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活动机会减少,有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余杭滚灯的工作十分紧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奥运亮相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杭州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唯一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从7月15日开始,进行最后一次为期10天的彩排集训。8月8日,70多名队滚灯队员经过长期的苦练后,将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这项民间瑰宝3分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