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尔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汽车工业严重“缺重”(载重8吨以上的重型汽车)的问题,我国组织了对重型载重汽车的仿制生产。1960年,重汽济南汽车厂利用外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黄河”牌JN 150型8吨载重汽车,实现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零的突破,也拉开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7月7日,斯太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复。该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重型汽车厂的紧密联合,改组‘小而全’、‘中而全’的生产格局,改造工艺、更新设备、组织专业化大生产,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结束单一品种的生产历史。利用老厂改造新厂,在老阵地上发展新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产品以老养新、以新促老,实行‘双轨制’生产,交替发展前进”。
1983年12月17日,为改变当时我国重型汽车制造业比较薄弱的格局,当时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引进总质量16~40 t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 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等,建设规模年产重型车1万辆、发动机5000台,1986年技改项目开工,1995年验收。
我国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在当时处于国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斯太尔技术的引进,为当时的中国重卡行业弥补了空缺,随后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开始对斯太尔技术进行吸收、融合、国产化、自主研发和创新等各个阶段。1986年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次图纸、明细表的消化吸收和中文化工作。这些图纸的中文化保证了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批量出车的要求,使斯太尔技术很快辐射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载重车生产厂和相关科研单位,并将斯太尔打造成国内先进的重型车产品平台。
1989年6月,我国第一辆国产斯达-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