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上帝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在殷商甲骨
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
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
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
“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
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
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
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
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
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
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2)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
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
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
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
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
“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
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
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
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
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
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
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
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
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
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
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
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
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
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
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
(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
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
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
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
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
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
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
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
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
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
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
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
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
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
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
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
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
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