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
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武宗时期﹐吏治败坏﹐财政拮据﹐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加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呈现着革除弊政﹐调节矛盾的改革趋势。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燳病死。厚燳无子﹐依兄终弟及之祖训,其从弟﹑兴献王朱祐杬之子厚熜承袭皇位。世宗即位后的第六天﹐即下令礼官集议其父兴献王的封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为维持大宗不绝﹐援引汉定陶王和宋濮王故事﹐认为厚熜应过继给武宗之父﹑弘治帝朱祐樘﹐称皇考﹐而以生父祐杬为皇叔父。厚熜对此表示不满﹐要求另议。七月﹐观政进士张璁(后赐名孚敬)上《正典礼疏》﹐反驳杨廷和之说﹐主张继统不继嗣﹐厚熜应尊崇所生,为兴王立庙京师。厚熜得疏﹐即召见廷和等﹐下令尊己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但被廷和等拒绝。由此开始了以首辅杨廷和等为一方﹐以皇帝和张璁﹑桂萼等为另一方的“大礼议”之争。
经过多次廷争面折﹐至嘉靖元年﹐厚熜勉从廷和等议﹐尊孝宗帝﹑后为皇考﹑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张璁被贬斥出京﹐官南京刑部主事。二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经与同官张璁多次讨论古礼,再次上疏﹐抨驳杨廷和等人的议礼之失﹐请正大礼之议。杨廷和也因屡持异议而引起世宗不满﹐于三年二月辞职。此后﹐赞同张璁等人之主张者益多﹐世宗又决定召张璁及桂萼等人来京议礼。党附杨廷和的阁臣为阻止张﹑桂等人来京﹐迫于形势﹐于夏四月的诏书中﹐加称世宗母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张﹑桂于赴京途中驰疏奏请﹐力主去“本生”之称。至京后﹐两人又条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之非﹐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行人﹑大理诸臣各具疏反对﹐世宗并留中不下﹐满朝大哗,群情汹汹。七月十五日会朝方罢﹐吏部左侍朗何孟春与廷和之子﹑翰林杨慎集合朝中官员共二百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收回成命。世宗大怒﹐遣锦衣卫逮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杨慎等乃撼门大哭﹐声震阙廷。世宗愈加气恼﹐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狱﹐令余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余人受杖﹐编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九月颁诏﹐定称其父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称孝宗为“皇伯考”。左顺门事件是大礼议的转折点﹐此后朝臣多依违顺旨﹐张璁等人所议世庙神道﹑庙乐﹑武舞及太后谒庙等礼议﹐多顺利实现。五年﹐为朱祐杬建世庙于太庙之右。七年六月﹐颁布《明伦大典》,备述议礼诸臣建议始末﹐以垂戒后人﹐并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革职为民﹐其它论罪不等。十五年,世宗又认为世庙之名不妥﹐改称“献皇帝庙”。十七年九月﹐又尊祐杬为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之名为显陵﹐世宗获得全面胜利。
大礼议前后延续近二十年。其中包含了孝宗﹑武宗系统的顾命大臣与依附于世宗的中下级官吏之间的斗争﹐同时又有首辅与皇帝争权的内容。随着议礼的进行﹐统治集团的组成相应发生变化﹐反对抬高朱祐杬地位的阁臣元老权力日益丧失。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等一批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务﹐对嘉靖朝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明代后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