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美育
指以绘画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形状,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人物形象及社会、自然物象的艺术。晋代文学家陆机说过:“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艺术出现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存录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绘画是平面的空间艺术,它与雕塑、工艺不同,不是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而是在二维空间里,通过具体的描绘,创造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绘画形象完全是虚幻的空间形象,根本就不能触摸到它;而且,观众还只能从画家所选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赏它。同时,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绘画既用造型,又用色彩。色彩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力。因此,绘画这种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颜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门艺术所不及的。
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谈到“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提到要发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绘画是视觉审美形式的艺术。它依靠形式而存在。它的内容,也是见之于形式的内容。人们要欣赏绘画,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感受绘画的艺术形式。所以,构成绘画审美形式的线条、色彩、结构等,就成了美感愉悦的基础。杰出的绘画作品,即是社会的缩影、美好事物的写照,又是形式美的创造。因此,当运用绘画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时,就必然会提高人们在视觉上对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绘画有形有色,可以直观,其形象大多具体生动,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绘画又是静止固定的艺术和个体独立欣赏的艺术。它与音乐、戏剧、电影那种在公共场合集体欣赏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时间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审美选择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爱看的则可多看几眼,甚至停下来反复鉴赏,细细品味,不爱看的则可一瞥而过。这一特点使绘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般说来,不论年龄长幼,也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各种层次的人对绘画艺术都乐于欣赏。不说通俗性较强的连环画老少皆迷,年画、挂历家家户户争相选用,就是美术馆里展出的各种绘画作品,也引来大量不同层次的观众纷纷前来观赏。绘画艺术不但可以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三)可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形体之中,人们开始感受的是形体,然后才从感性的形体之中去领悟蕴含在其中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先悦目而后悦心。绘画这一传情特点使它在道德上的净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有着别的艺术难以并比的功能。如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曾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并使日本军宪当局感到极度的恐惧。又如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他在观赏《庞贝城的末日》这幅画时,竟激动得哭出声来。中国花卉画家喜欢描绘四君子“兰、梅、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之类的形象,在画中寄寓画家的情怀、理想和品格,因而能在经久的潜移默化中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四)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绘画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是渗透着艺术家的理性情感的形象,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体。尤其在一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里,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觉地规定了情感的趋向,正是这种积极的理性因素使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例如,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教皇的五官形貌和血肉之躯,而且刻划了教皇的权势、威严、贪婪、凶狠、富有等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势力和宗教影响的很好的教材。又如德国画家许布涅尔所画的一群向工厂主交亚麻布的《女织工群像》,恩格斯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