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
①城市名:乌克兰首都
基辅(乌克兰语:Київ;俄语:Ки́ев 英语:Kiev)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为乌克兰首都,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第聂伯河中游两岸,及其最大支流普里皮亚季河与杰斯纳河汇合处附近。面积777平方千米,人口约260万,全市分为10个行政区。
城市西部地势高亢,东部低平、宽阔。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历史悠久。始建于5世纪下半叶,9~13世纪为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都城和中心,有“俄国城市之母”之称。1793年并入俄国。自古为贸易要冲。19世纪末成为俄国西南部重要商业城市和甜菜制糖中心。1934年乌克兰首都由哈尔科夫迁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德军占领。战后重建,工业基础不断扩展。
该市接近顿巴斯和第聂伯河沿岸钢铁基地,周围是富饶的农业区,机械制造业和轻工业发达。机械制造业门类较多,大多与运输业相联系,还有机床、仪器、化工和机械等。轻工业有照相机、食品、编织品等。化学工业和印刷出版业也很发达。是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东郊设有国际机场,河运直达黑海,市内建有地下铁道。
全市分10个行政区。市中心处于高岸上的旧城区,第聂伯河蜿蜒而过。保留着旧街道格局 ,拥有全市大部分历史建筑,包括以壁画闻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基辅-彼切尔斯克修道院、威杜比次克修道院和安德烈耶夫教堂等。旧城北侧原为贸易和犹太人区,后有河港。南侧为政府机关所在地。中心区四周是工业住宅郊区。河两岸之间有公路和铁路桥相联接。市内设有基辅大学等高等院校,众多科研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
基辅文化传统悠久,在医学和控制论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全市设有20所高等学校和200多个科研机构,还有近300所中学、80所成人夜校和许多专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以国立基辅大学最为有名,它成立于1834年9月16日,是乌克兰的最高学府,有学生2万名。20世纪50年代,基辅大学就有不少中国留学生。1999年有150多位中国学生在这里就读。基辅的福利设施有综合和专科医院、幼儿园、疗养院和儿童度假营等,还建有1000多个图书馆、近30座博物馆及历史名人故居。
1993年12月13日,基辅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城市历史:
公元822年,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在乌克兰的基辅建立。988年全市改宗东正教,往后两个世纪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及其蒙古帝国远征军攻占基辅,其后成为钦察汗国的一个重要城市。1362年,西面的立陶宛公国入侵;1569年又被割让予波兰;1686年归于俄国。19世纪初俄国沙皇锐意发展工业,基辅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领导城市;60年代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基辅遂于翌年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首都。1941年苏军败退,被纳粹德军占领。1943年苏军重临解放基辅。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以“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列宁勋章,表扬该市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1991年,基辅发生骚动,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该市成为乌克兰的首都。
图为基辅的标志性建筑——索菲娅教堂和乌民族英雄赫梅利尼茨基的塑像
②乌克兰州名
基辅州 (乌克兰语:Київська область)在乌克兰北部第聂伯河中游,北邻白俄罗斯。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193.3万(不包括基辅市,1985)。乌克兰人占十分之九以上,余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1932年设州,首府基辅(但因为是首都所以基辅市并不受州管辖)。大部是平原,西南为第聂伯河沿岸丘陵。矿藏有泥炭、煤和钛。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7--5℃,7月17-18℃。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第聂伯河及其支流音里皮亚特河、杰斯纳河流经。建有基辅水库水电站。工业以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制造为主,还有甜菜制糖厂。农业主产甜菜、小麦;乳肉畜牧业发达。主要城市白采尔科维、瓦西利科夫等。
③基辅牌照相机
基辅(Kiev)是一个前苏联的相机品牌,现由设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工厂制造。除了常见的35mm相机,它同时也出产中画幅及大画幅的型号。其中最受欢迎的应是基辅88和基辅60两种型号的中画幅相机。
基辅相机的优缺点
基辅相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价格便宜。如果使用纯俄制或乌制的镜头与配件,跟一架同等级的哈苏相机相比,基辅可能要便宜10到15倍。因此许多刚转换到中画幅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都选择基辅来减低风险。
但是,由于基辅工厂的质量管理薄弱,即使是全新的基辅相机也时常有许多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其内部零件制作粗糙。因此,许多购买基辅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在使用前先把相机送去做一些维修工作。
乌克兰首都基辅
乌克兰共和国首都基辅(Kyiv)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第聂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铁路枢纽。它面积777平方公里,人口262.6万(2002年12月31日)。城市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5.8℃,7月份平均气温19.5℃,平均年降水量622毫米。
基辅具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曾是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中心,因而有“俄国城市之母”的称谓。考古表明,基辅始建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公元822年成为封建国家基辅罗斯的国都,通过贸易逐步繁荣起来。988年改宗东正教。10─11世纪十分兴旺,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到12世纪,基辅发展成欧洲的主要城市,拥有400多座教堂,教堂艺术和手工制品闻名遐迩。1240年被蒙古人攻陷,城市多处被毁,大部分居民被杀。1362年被立陶宛公国占领,1569年划归波兰,1686年归属俄国。19世纪城市贸易扩大,出现了现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1918年成为独立的乌克兰国家首都。二战中城市遭受严重破坏。1941年,苏军与德军经过80天激战后,德军占领基辅。1943年,苏军解放基辅。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英雄城市”称号以及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经过重建,基辅的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辅市区有数十条林荫大道以及数百个街心花园和草坪,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掩映在绿树和花丛中,基辅因而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名。
全市分为10个行政区。市中心是旧城区,坐落在第聂伯河右岸,尽管旧城区的很多建筑为战后所建,但它仍保留着旧街道格局。市内的大部分历史建筑也都集中在这里,如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11世纪建,现为博物馆)等。旧城内外还有许多博物馆、剧院、公用楼、大百货商店。旧城北侧原是贸易和犹太人区,现为河港。南侧的彼切尔斯基区有乌克兰政府的许多主要建筑,如议会政府大厦等,建造于11世纪的佩切斯卡亚隐修院是前苏联历史上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隐修院。中心区四周是工业住宅区。住宅建筑群形成的单元(称“小区”)之间为公园和绿化带,包括乌克兰科学院的大型植物园和小型大学植物园。城市外围有数处森林公园。二战后,城市不断向第聂伯河左岸发展,两岸之间有公路和铁路桥连接。基辅是前苏联的重要工业中心之一,工厂遍布全市,以市中心区以西和第聂伯河左岸最为集中。制造业种类繁多,重工业以生产成套机械装备、精密机床和仪器、金属切削机床、飞机、化工设备、液压起重机、电子仪器、电枢、船舶、摩托车、电影设备为主,轻工业有化工产品、照相机、电子计算机、手表、编织品、食品等。化工产品有树脂、化肥、塑料和化纤等。出版业发达,有14家印刷厂。
基辅的标志性建筑——
索菲娅教堂和乌民族英雄
赫梅利尼茨基的塑像
20世纪70年代初有工业职工35万,约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二。基辅交通发达,是水陆空交通枢纽,有铁路和公路通往莫斯科、哈尔科夫、顿巴斯、南乌克兰、敖德萨港、西乌克兰和波兰。第聂伯河的航运能力较高。鲍里斯波尔机场有航线通往独联体大部分大城市、乌克兰许多城镇以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市内汽车、电车交通方便,日载客量200余万人,还有地下铁道。
基辅文化传统悠久,在医学和控制论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全市设有20所高等学校和200多个科研机构,还有近300所中学、80所成人夜校和许多专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以国立基辅大学最为有名,它成立于1834年9月16日,是乌克兰的最高学府,有学生2万名。20世纪50年代,基辅大学就有不少中国留学生。1999年有150多位中国学生在这里就读。基辅的福利设施有综合和专科医院、幼儿园、疗养院和儿童度假营等,还建有1000多个图书馆、近30座博物馆及历史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