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皱孔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胶皱孔菌

中文学名:胶皱孔菌

拉丁学名:Merulius tremellusus Schrad.

中文别名:胶质干朽菌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皱孔菌科、胶皱孔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平伏而边缘反卷,或幼期完全平伏,往往相互连接或有的近覆瓦状生长。盖面近污白色有绒毛,无环带,直径2-7cm,厚可达2mm左右,边缘薄。菌肉白色,软,厚约1-1.5mm。子实层胶质,干后角质。子实层表面粉红、粉肉色至稍淡,半透明状,干后浅紫褐或土黄色,由棱脉交织成凹坑,平均每毫米1-2个小凹坑。孢子无色、光滑、腊肠形,3-4.5×1μm。含两上油滴。囊体稀少,有结晶,15-17μm×4-5μm 。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枯木或腐木上。

分布地区:黑龙江、河北、吉林、内蒙古、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陕西、西藏等。

经济用途:此菌含有苹果酸(L-malic acid,C4H6O5)。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80%。引起木材白色腐朽。当香菇或木耳段木含水多,气温高时容易繁殖生长,此菌尤其在连续高温高湿条件下,大量繁殖后,对生产危害严重。往往是香菇,木耳段木上的杂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