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里病
本病又称弥漫性体血管角质瘤(angrakeratomacorporis diffusum universale)或糖鞘脂类沉积症(glycosphingolipidosis)。为性连隐性遗传先天性糖鞘磷脂代谢异常病。男性半合子呈完全表现型,女性杂合子表现轻微或无症状。本病为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引起糖鞘脂代谢障碍,致使酰基鞘氨酸己之糖苷在组织中积聚而发病。病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P的X921X924之间。
【临床表现】
多数于10岁前起病。有四肢疼痛、感觉异常和少汗等表现。皮肤最初为毛细血管扩张,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扩大、呈单个或节状红黑色皮损,压之不褪色,较大皮疹可有过度角化。好发部位为躯干下部、臂、股、髋部及会阴处,常两侧对称,成簇出现。有时毛细血管扩张仅发生于内脏,出现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内脏器官损害,如腹痛等。眼部出现结膜、视网膜血管弯曲扩张、角膜混浊。肾脏累及表现为高血压、血尿、轻度蛋白尿和脂肪尿以及各种肾小管功能障碍,如浓缩稀释功能、酸化功能等。男性半合子常在10~40岁时出现氮质血症,女性杂合子则表现各异,可为轻型和非进行型。B型和AB型者起病早且较严重。
【病理说明】
本病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为组织内广泛的结晶形糖鞘磷脂沉积。在偏光镜下呈反折光的十字形,该沉积可发生在体内的任何部位。肾组织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增大、富含脂类颗粒、呈泡沫状外观。壁层上皮细胞受累较轻,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别是远端),动脉内皮细胞及肌细胞也可累及。电镜下几乎所有肾脏细胞均可受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为最甚,可见细胞中含有异常包涵物,为电子致密的嗜锇性层状小体。此外可有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基膜灶性增厚等改变。
【诊断说明】
依据临床表现和特征性体征以及阳性家族史,血清、尿、眼泪、活检组织以及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内α-半乳糖苷酶活性低下可明确诊断。羊水细胞内(妊14周时)该酶活性的测定及性别鉴别有助于产前诊断。
【治疗说明】
无特殊治疗。近发现肾移植后,除改善尿毒症症状外尚可改善全身脂质代谢,尽管此时,α-半乳糖苷酶活性并无明显上升。其他提高酶活性的方法包括:血浆置换、输注白细胞、血小板、胎肝等。但效果尚不肯定。酶替代疗法正在研究探索中,重组DNA技术可能是一条较有前途的方法。
平均死亡年龄为41岁,死因为心、脑血管病及肾脏并发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