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奴

节奴,教育部公布2006年171条汉语新词语之一。名词。指热衷于过各种节日,在节日里甘愿承受体力、财力巨大消耗的人。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民俗,在现时代有了更多的市俗和功利的色彩。
恐怕绝大多数刚刚从春节的喜庆中走出来的人,对此都会感同身受。虽说春节的主题是亲情团聚,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礼数之外,已扩张出无数圈涟漪,诸如礼去礼还的朋辈礼数、同事礼数、乡情礼数,以及着眼于现实利益纠葛(许多是被动和无奈式的)的“公关礼数”等。让人不胜其累的是,在繁多的节日过场之外,对应着年复一年看涨的礼包份额,平日里省吃俭用,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大、最主要的“礼场”中却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此种“节奴”现象着实让人感喟。
面对这种现象,不知你想过没有:此风究竟为何刮个不停?在其背后起推动作用的社会、文化或风俗原因到底是什么?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当然是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除此之外,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看到,种种长久流布的某些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便很难再淡泊与理智下来,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礼数公关注定是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它往往在一条程序单行道上负重狂飙,于是本应是礼数、仪礼文化主人的我们,反倒成了它的裹胁物。
春节期间送礼之风流布已久,过去人们更看重情意,现在有的人却越来越看重礼的分量,有许多人为了春节送礼甚至要花掉几个月的工资。一个关于春节送礼的调查显示,被春节送礼掏空了口袋的人还真不少。
为何几乎一切的民俗乃至仪礼文化都能被异化为世俗的、利益化的捷径通道?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消费“节奴”、文化“节奴”,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
另外,节日期间的人来送往,频繁的酒宴客席,也使很多人在快乐高兴的同时,倍感身心疲惫。让人感觉自己成了节日的奴隶!
春节这一民族文化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万分珍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传统,将伴随我们永远走下去,如何延续好这一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春节,如何更文明更轻松地过春节,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但应该考虑怎样剔除春节传统中包含的不适合现在人们生活现状的成分,更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当下的很多陋习污染春节这一美好的传统。只有这样,春节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轻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
到了春节,亲人朋友之间,礼当然可以送,但礼仅仅是传达情意的工具而已。这一点不能弄颠倒了,否则,春节会越过越累。
附:"长假归来话节奴"
1. 网友"冬日暖阳":捧着年终奖金回家过年,薄薄的一点钞票还不够发红包的呢,后面几天干脆跟家里睡大觉,再走亲访友送红包,可就没钱回家啦。
2. 北京观众孙先生:过年送礼自古有之,但是讲究的是个"情"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这样的送礼,要量入为出,重质而不重量,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来。
3. 网友"血钻":过节送礼送红包要多算算帐,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别让人情礼压弯了春节的腰、礼尚往来变了味道。
4. 河北观众董女士:春节就是走不完的亲戚、见不完的朋友、数不清的酒席、闹不完的聚会……一个字:"累",说是"节奴",还真贴切。
5. 网友"渡口":大家都知道这样过年太累,可是年年还是如此,可见咱们大多数还是喜欢随大溜,什么事都扎堆、跟风,大家要有向俗套说"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节的底气。
6. 陕西观众吴先生:难买的车票、无数的红包、绵绵不断的酒席,真是过年过怕了,今年我留在单位值班,宁可不休息,也不回家做"节奴"了。
7. 网友"永不遗忘的时光":我们家过年老三样:打麻将、走亲戚、睡懒觉,实在没意思,明年春节我打算带着爸妈去旅游,再不那样过节了。
8. 广西观众刘女士:春节虽说主要是亲情团圆,但也不得不服从于一大堆的礼数:朋辈礼数、同事礼数、乡情礼数,还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公关礼数,这才是"节奴"的根源啊。
9. 网友"发烧友":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就变成"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了,风气一日不改,"节奴"一日不得解脱啊。
由于此现象用词的的普遍性,“节奴”一词在2007年8月成为国家教育部公布的171新词之一。
【盲目过外国节日的“节奴”】
在京城街头,俨然已满城尽带“圣诞甲”。位于西单、崇文门等地区的商家不惜数十万重金打造豪华圣诞树,以博红男绿女一笑。圣诞老公公的亲切脸庞则在促销广告牌的霓虹灯下熠熠生辉。
对于这种周而复始的欢庆方式,专家称,“这个节日里最兴奋的就是商人们,他们希望年轻人都甩开腮帮子吃喝、纵情狂欢。他们鼓励女人们消费,最终通过女人征服男人。”
“情人节、圣诞节,年年如此,到现在早已麻木。如果不去附庸风雅,会被人笑落伍。如果要去浪漫,代价又太高。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实际的人来说,与其说是节日,不如说劫难。”
而对于在金融街工作的Alice来说,她现在的唯一愿望就是在这个周末成功管住自己的脚。“我规定自己不要踏进商场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之内。这个星期我已经‘月光’了。看着伤痕累累的钱包、信用卡帐单,我相信那句话:冲动是魔鬼!”
最近,发生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博士倡议抵制圣诞节的事件,一时引起广泛关注。而不同意见者则认为,对于洋节的粗暴“棒杀”并不合理。因为当前出现的短时期内的过度沉溺心理,是中国打开国门后的一个阶段性情况,是人们在饥渴后的“过度补偿”。
“圣诞节属于那些有柔软枕头和床垫的人,它不属于那些跑在农村的田间地头里的鼻子下挂着两条寸把长鼻涕的孩子们。”一个新晋为“房奴”的白领在网上说,“圣诞节并不属于我,你可以说我是没有梦想的人,那是因为我要考虑怎样为明天的生活埋单。”
其实,有很多崇洋媚外的“节奴”对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的内涵并不是真正了解。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松柏、蜡烛和圣诞老人,还要举行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木形糕饼,互相馈(kuì)赠礼物,孩子睡前要把袜子放在壁炉前等候夜里圣诞老人放进礼物等等。
而中国人却只是在圣诞节滥发圣诞贺卡、呆泡酒吧咖啡馆、狂饮劣等啤酒,跟西方丰富有趣的节日内涵根本就不靠谱。还有情人节,这是西方一个极富浪漫色彩又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
可是我们过情人节,更多的是把这一天当作淫妇贱汉婚外情的幽会偷情日,成为夫妻互相检验感情是否忠贞的重点“窥测日”,完全变异甚至亵渎了西方情人节崇高而又浪漫的文化意义,这真是一个愚昧的笑话!
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同中国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旦一样,每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