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消化道线虫病
[病因]
牛消化道线虫病是指寄生在反刍兽消化道中的毛圆科、毛线科、钩口科和圆形科的多种线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这些虫体寄生在反刍兽的第四胃、小肠和大肠中,在一般情况下多呈混合感染。
对牛来说主要有指形长刺线虫、牛仰口线虫和辐射结节虫。据东北农业大学有关资料报道,以上这些种类在黑龙江省牛中广泛流行,感染度大,致病力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致病种。
牛消化道线虫的发育,从虫卵发育到第三期幼虫的过程基本上相类似,即虫卵从宿主体内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阶段的发育,孵化第一期幼虫,然后经过两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的特点是虫体很活泼,虽不进食,但在外界可以长时间的保持其生活力。由于体外有一层鞘膜,所以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在一般情况下,第三期幼虫可以生存3个月,而在凉爽的季节,土内又有充分的水分时,幼虫可存活1年。第三期幼虫还能沿着潮湿的草叶向上爬行,它对微弱的光线有向光性,对强烈的阳光有畏惧性,因此,在早晨傍晚或阴天时,它能爬上草叶,而在夜间又爬下地面。它对温度敏感,在潮湿环境中比在寒冷时活泼。该虫虫卵排出量或成虫寄生量1年内出现两次高峰,春季高峰在4—6月份,秋季高峰在8~9月份。犊牛粪便中最早排出虫卵的时间为7月上下旬,全年也只形成1次高峰,高峰期在8~10月份。
[症状]
各类线虫的共同症状,主要表现明显的持续性腹泻,排出带黏液和血的粪便;幼畜发育受阻,进行性贫血,严重消瘦,下颌水肿,还有神经症状,最后虚脱而死亡。
[诊断]
本病的生前诊断是比较困难的,临床症状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采取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如: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尸体剖检、粪便检查、虫卵数量等)。
[防治]
在预防中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第—,改善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进行全价饲养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牛舍要通风干燥,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饲料及水源。牛粪应放置在远离牛舍的固定地点堆肥发酵,以消灭虫卵和幼虫;第二,根据病原微生物特点的流行规律,应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地上放牧。避开在清晨、傍晚和雨后放牧,防止第三期幼虫的感染;第三,每年应在12月末至翌年1月上旬,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但一般药物对于存在于黏膜中的发育受阻幼虫不易取得良好效果,国外试验证实,硫苯咪唑和阿弗咪啶对发育受阻幼虫有良好效果。
在治疗中,用来治疗牛消化道线虫药物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现介绍以下两种药物。
敌百虫:每kg体重用0.04~0.08g,配成2%~3%的水溶液,灌服;
伊维菌素注射液:每50 ke体重用药1ml,皮下注射,不准肌肉或静脉注射,注射部位在肩前、肩后或颈部皮肤松弛的部位。但注射本药时需注意,供人食用的牛在屠宰前21天内不能用药,供人饮奶用的牛,在产奶期不宜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