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鼬

基本资料中文学名:虎鼬
中文目名:食肉目
中文科名:鼬科
中文属名:虎鼬属
中文俗名:花地狗 臭狗子
拉丁文名:Vormela peregusna
英文名:Marbled Poleca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uldenstaedt,1770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鼬科 Mustelidae → 虎鼬属 Vormela → 虎鼬 Vormela peregusna
形态特征

雄性大于雌性,体长290-380mm,尾长150-220mm,体重370-715g,耳椭圆形。背毛黄白色,身上有许多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或棕色斑纹,身体后部斑纹多而颜色深。头部自吻端至两耳间为黑褐色,横过面颜部有一条白纹,经眼上方向两侧延伸到耳下、上下唇。尾末端黑褐色,易与其它鼬类相区别。
分布分布国外产于俄罗斯、蒙古;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平凉、环县、会宁、榆中等地;新疆准葛尔南部;宁夏盐池;内蒙古的伊克昭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山西北部;陕西榆林、定边、靖边以及青海北部。
西北亚种(V.p negans Eastern tiger weasel Miller,1910)东至甘肃、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亚种(V.p pallidior Stroganov)蒙古和我国东北;南达以色列、约旦、埃及,再至巴基斯坦等。
主要分布省份: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罗山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塔城野巴旦杏额济纳胡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贺兰山香山秦岭卡拉美里戈壁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高原
生境与习性虎鼬栖居于荒漠与半荒漠草原,一般避开辽阔的草原和纯沙漠区,在潮湿的湿地或石质荒原也很少见。挖洞穴居,也利用其他动物的洞穴。主要在夜间和晨昏活动。善于攀爬,但主要在地面活动,捕食鼠类、鸟类、蜥蜴等。除繁殖季节外,均单独活动。2-3月产仔,妊娠期约9周,每胎4-8仔。在饲养条件下,寿命约9 年。
种群现状分布区虽较广,但 种群密度低,历来数量十分稀少。
保护措施将近数十年来,未对该虎鼬种群进行过研究,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数量状况知之甚少。建议首先要对虎鼬的分布现状和生态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保护对策。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