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村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交接镇董家村董家村是交界镇最大的一个村,南北狭长9公里,位于亚小公路北端1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区31公里,驻镇的国营711厂在本村境内,西部与双丰镇隔河相望,北部和南部分别与亚沟镇和勤俭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3.3平方公里,地势为半山区。耕地面积为6325.6亩,其中水田863.5亩。到2002年底,全村共1021户,3734口人。
改革开放以来,董家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特色农业和建材业方面发展较为迅速,截止2002年底,全村棚室面积达4.5万平方米,“四位一体”四节能温室23栋,占在8280平方米,保护地蔬菜20亩,盈利40万元;黄牛存栏831头,生猪存栏1600头,生猪出栏400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6万只,规模的个体养猪场2家;现有占地1000平方米、年生产红砖3万块的砖厂一处,年产值达30万元,利润5万元;年开采3万吨的砂场2处,年产值达120万元,利润30万元;年可开采3万吨以上的号石及建材石场5处,年产值达360万元,利润120万元。砂石通过铁厂铁路专用线运输,销往全省各地。另外711大厂为劳务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荒沟灌渠直穿该村腹地,给本来以稻田为主的种植创造出更加优越的条件,该村所辖的大杨木屯的村民从事做豆腐、养猪,初具规模,干豆腐销住阿城市场和周边一带,大朱家屯有靠近阿城和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一批养车业主走上致富路。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屯建设,住房砖瓦化达到80%以上,改建扩大太阳能房屋18栋,村屯巷道全部实现砂石化。受到了阿城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2年人均收入达2280.4元。
2、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董家村董家村全村1997人,421户,1219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多种经营门类多。40户从事木材加工,年收入180万元,5户从事面粉加工,百头以上养猪场5个,从事化工与铸造业人数86人。
3、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董家村村庄由来明永乐初年,始祖董世忠由云南符祥郡迁此立村,以姓命名董家村。
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娘娘庙 村,西靠陶家堡村,南邻山丰村,北接辛付庄村。耕地面积2888亩,全村312户,1037人。
经济状况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1处,餐饮、服务业20户,从业80人。固定资产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蔬菜大棚80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纯收入240万元。养殖户20户,年出栏肉鸡200万只,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4万元,栽植柿子树6000棵。2005年该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250户。
荣誉称号招商引资先进村庄、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平度市文明村庄。
4、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董家村董家村位于胶南市西南部,大场镇最南部,靠近204国道。2006年全村共有263户,总人口889人。全村姓氏有董、夏、曾、尹、王、马、李等姓,其中董姓最多。全村现有土地总面积810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白菜、萝卜、土豆、苹果等,养殖有猪、鸡等。
1978年前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种植、养殖、经商、运输等。至2005年底村人均收入为4810元。董家村在大场镇的最南部,经济总收入位于全镇一般。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村有9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手机80多部,机动车辆,包括大型农机具240台套,摩托车百余辆。
文教科技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生100余人。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村民住房以土坯房为主。到1973年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改造,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06年7月全村共有50%的户对旧房再次进行了翻新。
组织建设
194年曾庆松、朱元福、高振礼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曾召堂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董睡召、尹付红相继任支部书记。1985年董良经任支部书记,1988年曾凡玉任支部书记,1999年曾凡宏任支部书记。现有正式党员45名,积极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奖励表彰[1]。
附:大事记
1949年,曾庆松、朱元福、高振礼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村最早的党员
1953年,建立互助组。
1954年,成立初级社。
1955年,成立高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66年,尹付红任支部书记。
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曾凡玉任主任。
1999年,安装自来水。
2002年,对自来水进行了改造。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村有9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手机80多部,机动车辆,包括大型农机具240台套,摩托车百余辆。
文教科技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生100余人。
村庄建设
建国初期,村民住房以土坯房为主。到1973年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改造,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06年7月全村共有50%的户对旧房再次进行了翻新。
组织建设
194年曾庆松、朱元福、高振礼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曾召堂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董睡召、尹付红相继任支部书记。1985年董良经任支部书记,1988年曾凡玉任支部书记,1999年曾凡宏任支部书记。现有正式党员45名,积极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奖励表彰。[3]
5、湖北省远安县董家村董家村位于远安县城西北7。5公里,鹿苑河蜿蜒而过,鹿溪山两岸峭峰耸立,奇山异水,珍木仙竹。山中有一座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的古寺,名曰鹿苑寺,所在之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山峦险峻,溪水秀美,鹿苑寺景区因而远近闻名。
“玉带七曲”、“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风”、“石柱冲宵”、“法华古台”、“罗汉点头”、“危岩招仙”等天然八景,构成鹿苑寺景区的精华。“玉带萦回绕碧流,天开一幅锦屏幽。溪边竹叶云垂幕,亭畔松萝月挂钩。石柱果然千气象,华台哪复记春秋。峰前座拥阿罗汉,笑向招仙日点头。”古今文人墨客游历鹿苑,留下了众多赞美的诗篇。
如今的鹿苑寺景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丹霞峰丛”景区。阳光普照,群山犹如一幅幅锦屏,夺目耀眼。远眺,绵亘几公里的赤色山峰,宛如一位躺身而卧的睡美人,娴静安详地注视着大地的岁月变迁。近观,村内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鹿苑小溪顺山而走,一路丹山碧水,脉脉柔情。华中师范大学旅游专家在此考察时盛赞这里具有“壮观美、色彩美、诗词美”。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董家村代代相传出产一种制作工艺独特的黄茶——鹿苑茶。县志载,清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品”。有古诗赞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目前,远安县正在将这套制茶手艺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阳春三月,鹿苑寺景区游人如织。村民开办的30多家“农家乐”,家家客满。在白墙红瓦的“董家冲农家饭庄”里,年近六旬的农家汉子徐发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前年他老伴提议开饭庄,没想到生意一直这么红火,一年收入6万块钱不成问题。
村支书介绍说,现在全村500多户村民都在千方百计发展旅游项目。村民们发现许多游客是奔“鹿苑贡茶”的名声而来,于是近几年家家建起了茶园。今年,全村计划再发展茶叶300亩,同时发展板栗园、桑园、垂钓园等一批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培育50个年收入过10万元的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大户。[2]
6.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廿里堡街道董家村
董家村位于胶济铁路二十里堡车站东侧以南二公里、庄检路东侧、虞河西岸。明初建村,总占地面积1940亩,全村450户, 1650人。2007年人均收入6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