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
解 释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归:回家
出 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邹韬奋《劲儿多好》:“东北民众义军之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亦为显着之事实。”
近义词 :舍生忘死、舍生取义
反义词 :贪生怕死
歇后语 :董存瑞炸碉堡
故事
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的阻挠,变卖首饰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她加盟孙中山的同盟会。1906年她带领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敢死队回国,任大通学堂督办。后因徐锡麟起义失败而被捕,临刑前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新解:
主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十一25~26)。基督徒明白,肉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死亡是一扇门,通向更丰盛、美好的境界。因此基督徒能坦然面对死亡。有一次,我们的儿子突然对我说:“只有基督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视死如归’。”他悟出的道理很对。很多人都说“视死如归”,可“归”到哪里去呢?基督徒清楚知道,他们将归到主耶稣在天上为他们预备的家。与前面谈到的墓志铭相比,基督徒的生死观更加超然、深刻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