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子
学名:Thysanospermum diffusum Champ.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攀援状灌木,通常高2-4米;分枝多,节明显,黄绿色,嫩枝密被长糙毛。单叶对生,叶片近革质,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7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光亮,仅幼叶的中脉和叶缘被长毛;叶柄短;托叶条状披针形,被毛。花5数或偶为4数,单生叶腋;花梗细长,仅中部有关节和1对小苞片;花萼小,萼筒球状,裂片短,宿存;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高脚碟状,长约15毫米,被绢毛,裂片覆瓦状排列;花药伸出;子房下位,2室。蒴果近球形。种子扁圆形,边缘流苏状。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海拔180-300米阴湿山坡及疏林中。低海拔处,少见。
根药用;嫩叶代茶。
药用——
【药 名】:流苏子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流苏子的根。
【功 效】:祛风止痒。
【主 治】:治皮肤局部红肿、瘙痒、荨麻疹、湿疹、皮炎。
【性味归经】:辛、苦,凉。肺经。
【用法用量】:外用:煎汤外洗。
【别 名】:牛老药藤(广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拉丁名】:流苏子 Coptosapelta diffusa (Champ. Ex Benth) van steenis
【考 证】: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流苏子(整鱼藤、鱼黄藤)
特征及用途:蔓性灌木,通常长达3米。小枝纤细,被有浓密而紧贴的绒毛。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8厘米,宽0.8~2厘米,顶端长尖, 基部浑圆或钝圆,边全缘干后常向内卷,托叶线状锥尖,早落。花两性,离脚碟状,夏秋间开白花或淡黄色花,花长1.5~2厘米,有小苞片。雄蕊着生在花喉冠部,花柱稍伸出冠管外,柱头纺锤状,被毛。初秋结果,果为蒴果,四裂状球形,成熟时裂为两果瓣,种子脱出。喜生在山边灌木丛中,深山沟谷。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主要用以防治烂鳃、肠炎病。
使用方法:每亩鱼池用流苏子鲜藤1.5~2公斤,配以八枝麻0.5~1公斤,放置在进水口,压以松树或松枝,隔日翻动,使其腐烂,并经常冲水,使全池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