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甜龙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马来甜龙竹(D.asper(Schult.f.) Backer ex Heyne)

种中文名:马来甜龙竹

种拉丁名:Dendrocalamus aspera (J. A. et J. H. Schult.) Backer ex Heyhe

种别名 :菲律宾巨单竹(台湾植物志),高舌竹(香港竹谱)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牡竹属

属拉丁名:Dendrocalamus

别名:马来麻竹。秆高达20m,径6-20cm,节间长30-50cm,基部的节间甚短且具气生根;幼秆密被淡棕色柔毛,后渐变白,节内及节下均具一圈灰褐色绒毛。秆箨早落,革质,初密被淡棕色绒毛,并贴生褐色刺毛;箨舌窄,宽7mm,高达20mm, 波状,先端具纤毛;箨叶卵状披针形,外翻。每小枝具叶5-9枚,叶片长20-30cm,宽3-5cm。本种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笋用竹种,也有一定观赏价值。

分布:云南西南部。

形态特征:竿高15—20米,直径6—10-(12)厘米,竿梢长,下垂,竿基部数节常环列气根;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贴生淡棕色小刺毛,并薄被白粉;竿环不隆起;节内和节下方均环生一圈淡棕色绒毛;分枝习性高,在第九节开始,每节多枝簇生,主枝显著。箨鞘早落,革质,新鲜时为淡绿色,背面贴生灰白色至棕色小刺毛,干燥后纵肋显著隆起,先端圆拱形,箨耳窄长形,长2厘米,宽约7毫米,波状皱折,末端稍扩大而近为圆形,边缘具长达6毫米的波曲继毛数条;箨舌突起,高7—10毫米,边缘着生棕色燧毛长3—5毫米;箨片披针形,常外翻,基部的两侧作向内的收窄,波状皱折。末级小枝具7—13叶,叶鞘起初有小刺毛贴生,以后变为无毛;叶耳微小,鞘口继毛数条;叶舌截形,高约2毫米,全缘或边缘细齿裂;叶片大小有变化,披针形乃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30(35)厘米,宽(1.5)3—5厘米,下表面被柔毛,次脉7—11对,小横脉稍明显,叶缘有一侧粗糙,另一侧略为粗糙;叶柄长2—7毫米。花枝无叶,长可达50厘米,每节着生假小穗少数至多枚;小穗体扁,长6—9毫米,宽4毫米,含4或5朵小花,及另一顶端退化小花;颖1或2片,卵状披针形;外稃宽卵形,愈在上方者愈长,最长为8毫米,背部具细毛,边缘的上部生纤毛;内稃约与外稃等长,背部具2脊,脊间1-3脉,脊外至边缘具1或2脉,脊上和边缘均生纤毛,最上方小花的内稃较退化,脊上无纤毛,但在脊间生糙毛;鳞被无;花药长3—5毫米(上方小花的最长),先端尖头短,无毛;子房及花柱均被细毛,柱头1,羽毛状。果实未见。(以上花部描述摘自《台湾植物志》)。

用 途:竿可为造纸原料,亦宜庭园栽培,有观赏价值。笋可供蔬食。

产地分布:香港、台湾及云南均有栽培。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泰国、老挝、缅甸等均有分布和广泛栽培。原产地在菲律宾,亦可能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模式标本未保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