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竹

扫把竹(F.fractiflexa Yi)
别名:马口(鬻语译音,四川西昌),则牛(藏语译音,四川稻城),箭竹(四川盐边),实心竹(四川会东),油竹(四川泸定),阿闷(纳西语译音,云南丽江),岩竹(云南丽江,大姚),山竹、苦竹(云南宾川),岩金竹(云南)秆高2~3m,径0.6~1.2㎝,节间略呈之字形曲折,长12~15㎝;箨耳缺失,鞘口两肩通常无遂毛;箨舌舌状突出;箨叶外翻.叶片披针形,长7~13㎝,宽0.5~1.2㎝,小横脉甚清晰.笋期7~9.秆供制作扫把、编织用具。是大熊猫食料竹种之一。
分布:四川、云南。
扫把竹
种中文名:扫把竹
种拉丁名:Fargesia fractiflexa Yi
种别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箭竹属
属拉丁名:Fargesia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至西北部。海拔1380-3200米,生于荒坡、陡岩或针阔叶混交林下。模式际本采自四川米易县,坪山。
海 拔:1380-3200
命名来源:[Bamboo Research 6(3): 35.f.1. 1987]
中国植物志:9(1):402
系中文名:纤枝系
系拉丁名:Ser.Ampullares
组中文名:圆芽箭竹组
组拉丁名:Sect.Ampullares Yi
亚族中文名:筱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柄长3—20厘米,径粗7—20毫米;节间长1-10毫米。竿高2—3(4.5)米,粗6—12毫米,全竿计21-36节,略作之字形曲折;节间一般长12—15(20)厘米,基部数节间长3—7厘米,无毛,幼时被白粉或稀可无白粉,纵向细肋不甚明显,实心或儿实心,髓呈锯屑状;箨环隆起;竿环隆起乃至显著隆起,幼时常为紫色;节内长1—3毫米。.竿芽以5-11枚组合为一复合芽,半圆形,贴竿而生,表面微粗糙,边缘具白色短纤毛。竿每节簇生5—17枝,枝斜展,纤细,直径仅为1-1.5毫米,幼时常有白粉,一般不再分次级枝。笋紫红色,具黄褐色刺毛;箨鞘早落至迟落,薄革质,向顶端逐渐更薄,长三角形,先端逐渐变狭,背面被极稀疏的黄褐色刺毛,纵向肋纹显著,小横脉在鞘上半部不甚明显或明显,边缘通常无纤毛;箨耳及鞘口继毛俱缺;箨舌显著,舌状突山,高1-3毫米;无毛,边缘常具小裂刻;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长2—8厘米,宽1—1.5毫米,基部不向内收窄,无毛,小枝具3—5叶;叶鞘长2—3厘米,仅在边缘通常具黄褐色短纤毛;叶耳无,鞘口无缝毛或偶有1—2条继毛;叶舌截形或圆拱形,无毛,高1—1.5毫米;叶柄长1—2毫米;叶片狭披针形,长(5)7—13厘米,宽5—12亳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次脉3或4对,小横脉不甚清晰,叶缘的一侧具小锯齿,另一侧近于平滑。花枝未见。笋期7—9月。
用 途:竿可供絷制扫把和劈篾编织背篓和撮箕等用。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至西北部。海拔1380-3200米,生于荒坡、陡岩或针阔叶混交林下。模式际本采自四川米易县,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