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帽

东坡帽的概述东坡帽,说它是帽,却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帽,而是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称“东坡帽”,据说是经苏东坡亲自改造制作而成的。
东坡帽的样式从表面上看,它与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点;但仔细观看,则可发现于笠沿处围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免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戴“东坡帽”的多为妇女。几十年前,我在广东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的田间见过这种很特别的“帽子”,经询问当地人才晓得叫“东坡帽”。因为惠州和儋县都是苏老先生的流放地,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称却毫无二致,故非妄言。苏老夫子从民本出发,如此情系农民,真是用心良苦。
东坡帽的来源苏东坡性格豪放,为人潇洒,不拘小节,喜欢宽松。他爱与朋友谈诗论文,看书作画,品茶饮酒,而且经常穿着便衣串门走户。为了衣着穿戴方便,宽松舒适,他不但经常内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长袍,而且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脱戴方便的高帽子。由于自身的人格和气质魅力,他的这种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种自然高雅的学士文人的风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赏。于是上至京师王公贵人、下至各地官绅之士,群起仿效,把苏东坡设计的帽子叫“东坡帽”。这种“东坡帽”在宋朝画家的作品中,多处可见。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赵孟頫所画的“苏轼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画的“东坡朝云图”,苏东坡都是头戴此种便帽。
东坡帽的影响苏东坡爱开玩笑,有次出了一个题目叫《人不易物赋》,要门下文人照题作文,有人便借他的帽子作了一副对联:“伏其几而袭其裳,岂是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必苏公。”
苏东坡的帽子甚至成了杂剧演员借题发挥的对象。宋代杂剧是一种歌舞、竞技和游戏的综合演出,那时的优伶常以即兴发挥的机智与幽默说笑来取悦观众。有次苏东坡陪皇上在醴泉观观赏杂剧。这时台上的滑稽短戏是由名角丁仙现主演。此人原是举人,后来下海从艺,名噪一时。他出场时,头上戴着高高的“东坡帽”,然后洋洋得意、大言不惭地说:“我的文章盖天下,谁人敢来比诗画。”同台另一角色反唇相讥,说他吹牛。这时,丁仙现勃然大怒,以手指着自己的头高叫道:“小子,你难道没有看见我头上戴着‘东坡帽’吗?”皇上听了,也被逗得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