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脖子

在通化市东昌去区浑江东南岸,有一伸向江南平原的小山丘,因其造型酷似一只引颈吸水的鳖鱼,当地群众俗称为“王八脖子”(后被文物部门改称为“万发拨子”)。人们大概不会想到,这只沉睡千年的“神鳖”却在20世纪末,突然被人唤醒,成为国内外考古学界瞩目的文化“圣地”!
重大发现世人惊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最初的发现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我们熟知的甲骨文、敦煌珍贵经卷遗书、秦始皇兵马俑、广州越秀山越王墓等一大批重大考古发现几乎都是这样,而“王八脖子”遗址的发现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早在1956年春,吉林省文化局组织考古调查组首次发现了“王八脖子”遗址,经多次复查,遗址被认定为原始社会聚落性质,后又被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定为是距今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村落,并将这一似乎权威性的定论镌刻在遗址前的文物说明碑上。
1995年6月4日,《中国文物报》一版刊登了题为“东北考古获重大发现———长白山区首次发现古祭坛群址”的消息;5月8日和6月7日,中国新闻社、新华通讯社相继向国内外播发了《长白山首次发现古祭坛》、《李树林十年业余考古获重大发现》的电讯稿。
鉴于这一重大发现广泛涉猎中华文明史和东北古代民族史等重大历史课题,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解决以通化为中心的在长白山地发现的古祭坛的性质,探寻高句丽早期文化遗存与高句丽民族起源的关系,199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对“王八脖子”遗址进行大规模的主动性科学发掘。
考古发掘石破天惊古代文明异彩纷呈
从1997年5月至1999年10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经3年的辛勤发掘,共揭露“神鳖”6015平方米,这是目前在长白山区发掘面积最大的文化遗址。令人惊叹的是,“神鳖”虽小却“五脏俱全”,地下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异常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遗址中共发现22座不同年代的古房址。年代最早的房址距今约5000-6000年,最晚为魏晋时期高句丽人所建,晚期房址较具特色,在挖成浅穴后,以块石或板石在房子的四周立砌成两组烟道,上铺平整的板石,形成长方形火炕,以利于寒冬季节里房内取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火炕。
一个面积不大的“神鳖”,集中地发现春秋战国、西汉、魏晋、明代不同时期的各类墓葬56座,其种类之多、年代跨度之大、演变谱系之完整,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墓葬类型有土坑墓、土坑石椁墓、大盖石墓、大盖石积石墓、积石墓、阶坛积石墓7种,其中土坑墓数量多达28座,高句丽早期方坛积石墓1座。编号M21墓葬有35人,年龄从6个月到50岁不等,男女比例大体相近。33具人骨的陪葬中心是两位年龄约30岁的青年女性,这是目前在东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战国时期丛葬墓。

“神鳖”出土陶、石、玉、骨、蚌、青铜、鎏金、银、铁、瓷器6942件,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生产工具;既有祭礼神器,也有各类兵器和装饰物品。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类别之丰、品级之高,在东北考古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把它说成是“东北历史天然博物馆”、“古文化的文物宝库”一点也不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神鳖”还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炼、制作青铜工具的作坊,出土了青铜短剑、青铜锭、青铜矛、青铜泡、青铜环、青铜斧和一批制作青铜器物的铸范,包括斧、剑、镞范等珍贵文物,其青铜器工艺风格,与1983年通化县英额布镇小都岭遗址发现的斧、矛、镜、镞范工艺完全一致。这表明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居住在浑江地区的古代先民就已发现了这里的铜矿。现今通化县赤柏松铜镍矿、马当铜矿就坐落在这条古矿脉上。此外,他们还发现并开采了金厂一带的金矿,加工制作了大量的黄金制品,我们可以惊叹地说:“神鳖”还是东北地区青铜冶金工业的摇篮地!
古代祭祀文化中心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神鳖”的发现,引起中国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已故考古学宗师苏秉琦教授惊叹道:“这是大文化、大文物、大发现,具有都邑性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晋祥、朱延平等权威专家认为:这种遗址本身决非一般性聚落,而是一种礼仪性建筑。
遗址造型呈前方后圆三环阶梯式结构,东北至西南向长130米,西北至东南向宽为110米。圆丘高21米,比辽西红山文化牛河梁巨型“金字塔”祭坛还要高出5米,它是一座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三环祭坛建筑。
令人兴奋的是,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卜骨、神格化的动物陶猪、陶塑人头像、礼仪性玉器,尤其是当地群众早年发现的西汉螭虎玉印“在垣左巫”说明巫觋已有了明确的祭礼分工,使人不得不想到21号大墓中心的那两位尊贵女性,或许就是氏族首领兼祭司“左巫”“右巫”一类的神权人物。
在“神鳖”的周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十分密集的原始社会至汉代的古聚落、古墓群和山城址,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每到春分秋至等重大祭天祭地时节,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规模盛大的祭祀礼仪活动,载歌载舞,乞求上天的保佑,其场面该有多么的庄严和隆重!
“神鳖”实际上就是一座约建于商周时期、兴盛于秦汉时期的古祭坛,是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原始雏形的早期历史阶段,5000年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史令人惊叹!
古王国启开大门诸民族再现踪影
“神鳖”负载的历史年代跨越了整整6000年!人们不禁会问:居住活动在这里的古代先民到底为哪些古代民族呢?
据《尚书大传》和《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灭商释箕子,箕子率五千商之遗民东走长白山区,联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国”,“因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二祀来朝。”周初,辽东地区居住着土著民族高夷和外来民族商、周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浑江流域一带的古代先民应为秽貊族系统。
秦统一中国时,中原之民纷纷逃至辽东,燕人卫满推翻了箕氏政权自立韩王,史称“卫氏朝鲜”。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灭“卫氏政权”,致使貊族集团分为扶余族和高句丽族。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朱蒙(又名邹牟、东明)南下入高句丽县境,联合当地貊族部落建立了高句丽政权,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形成了历史上的高句丽民族,臣属于汉王朝。《后汉书·东夷佳书·高句骊》载曰:“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小水即今浑江。
貊族人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存在着以崇拜和敬奉太阳为主神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居住在“神鳖”一带的卒本扶余人、高句丽人在祭天上继承了先人貊族的文化习俗。《三国志·扶余传》曰:“以殷十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三国志·高句丽传》曰:“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座。”
到了明代,通化一带居住着建州女真完颜部落,都邑在市区江北自安山城。在“神鳖”的西南下层大环阶,考古发掘出一处较大的家族墓地,葬有明代瓷器等文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高句丽民族形成之前,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共同体尚未形成,在这以前,史学界往往将那些与三皇五帝等中华民族始祖有血缘关系、有密切文化联系的先秦时期各民族,统称为华夏族。所以说,繁衍生息在浑江流域的古高夷、秽貊、扶余、高句丽等古代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员。
千古“神鳖”展风采“跃进文化”填空白
“神鳖”的考古发现,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发现并命名了“跃进文化”,填补了鸭绿江流域无考古学文化的空白。由于跃进村“王八脖子”遗址比黎明遗址更具有典型性,“黎明文化”由此更名为“跃进文化”。“王八脖子”遗址发现文化堆积13层6期,被划分为六期七段:一期为新石器时期遗存,早段年代距今6000———5500年,晚段距今为5500———5000年;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和明代。其中四期遗存过去在考古中从没有发现过,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可确定高句丽早期的文化遗存。“跃进文化”是以古祭坛、古聚落、古墓葬布局为内涵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地理分布上以通化浑江中游为中心,广泛分布于浑江、富尔江、辉发河上游的辽东长白山地区。
将长白山区文明史由3000年的旧说推前到距今6000年,科学证明浑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过去由于考古发现所限,国内史学界曾认定长白山区古文明史的距今年代,只有3000年,该学说一度统治史学界整整40年!“神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刻有原始文字符号的陶片,这对研究汉字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跃进文化”的考古发现,结束了浑江鸭绿江流域“无文可考”的历史。
首次发现高句丽建国前的早期历史文化遗存,事实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和族属关系,根据中国古代部分史书文献和《高句丽好太王碑》考古发现,人们只知道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古代民族发祥于浑江中游地区,但由于记载得过于简略,致使中外考古学界对高句丽建国前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认识几近空白。“跃进文化”的发现结束了高句丽民族与文化起源的神话传说,打开了这座神秘王宫的大门……
“神鳖”经过几代专业考古工作者和业余考古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终于向世人展示了它那悠悠古韵和独特风采。2000年6月,在国家文物局、新华社等单位主办的九九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比活动中,“神鳖”理所当然地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第三!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神鳖”再次榜上有名!
目前,国家正在“神鳖”附近筹建一座大型的遗址博物馆和文物陈列馆,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特有的魅力展现在中外观众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