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

东直门基本概述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
东直门历史发展

东直门位于现在的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在嘉庆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之”字形砖蹬道。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于1958年拆除。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东直门地铁站和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东直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略同,尺度略小。
东直门建制规模

城门城台底基宽39.95米,底基厚28.8米,城台顶宽35.20米,顶进深22.90米,城台高11.58米。内侧券门高7.70米,宽6.35米,外侧券门高5.25米,宽5.30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4.8米。
城楼连廊,面阔31.50米,连廊通进深15.30米,连城台通高34米。
瓮城为正方形,四隅均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闸楼形制同朝阳门。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瓮城门上有一单檐硬山谯楼,其外侧墙体辟有两层箭孔。城楼朱楹丹壁,面阔5间,进深1间,楼高34米。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筑箭楼,其外侧面阔7间约32米,内侧庑座面阔5间约27米,通高30余米。楼前、左、右三面墙体各辟箭孔4层,共有箭孔80个。
东直门古时用途

东直门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清朝时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时在东直门设为“春场”,每至立春时顺天府尹于此鞭“春牛”“打春”。
东直门是北京九座城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
古代的砖窑大多云集在东直门外,因此东直门不仅走拉木材车,还走拉砖瓦车。
东直门样楼之说北京城最先修盖的城门并没有记载,可是,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他们常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楼,于是便把第一座城楼称为“样楼”,意思是说它是北京其他城楼的样子,据说这座城楼是祖师爷鲁班修盖的,就留下来了一个传说:
不知道是哪一个朝代,哪一年,哪一月,皇帝老儿要修建北京城了,就下了一道圣旨:城门楼子要九丈九高,要盖得楼上加楼,要盖得檐子象飞起来一样。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建筑厂),商量这件事。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也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就又约齐了瓦木作老师傅们,商量这件事,到底人多主意多,没有几天,就画出样子来了。管工大臣瞧了画样,说:“可以吧。”皇帝老儿瞧了画样,说:“就这么修盖吧。”可是,先盖哪一座呢?管工大臣是有主意的,先盖东面靠北那座城门楼。八十一家包工厂的掌柜的,是赞成这个主意的,他们心里明白:这座城门是地势偏僻的,皇帝老儿永远也不走过这里,就是样子差一点,也不要紧,管工大臣他能交的了差,我们就能赚足了钱。
他们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门,就是现在这座东直门(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是北京城东面三个门的当中那个门。明初缩进北面城墙五里,东面就剩了两个城门了,这个门就成了东面靠北的一个门,名字也改叫了东直门。按东直门实高三十四米。)。修建这座东直门城楼,当然打起拱门着手,拱门起来了,紧跟着砌第一层城楼,第一层城楼起来了。周围二十四根大楠木明柱,中间包着一座四个城楼门,样子是不难看,包工大木厂高兴了,管工大臣心里也美滋滋的。
往下该起升斗(斗拱)了,升斗起来了,怎么瞧怎么觉得东北角高一点,怎么办呢?包工大木厂的掌柜的,赚钱的心盛,告诉工头说:“你们愣上椽子,也许椽子一压,就压平了。”工头心里疑惑,木工师傅也觉得不行,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琢磨不出道理来,只好上椽子吧。椽子钉完了,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吧,怎么量也都够尺寸,木工师傅想不出道理来,工头也想不出道理来,反正东北角这么高,是没法苫背上瓦的。
大伙儿正在愁急的时候,就瞧有一个壮工(小工),围着这个东北角来回转悠,木工师傅本来心里就烦,工头本来心里就急,都喝叱这个壮工,说:“大伙儿心里正着急呢,你瞎转悠什么!”这个壮工连哼也没哼,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上了脚手架,大伙儿都瞧愣了,只见这个壮工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失脚似的,就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声:“糟了!”再瞧,这个壮工,并没摔下来,一只脚正正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正要数说这个壮工,木工师傅也正要数说这个壮工,只见这个壮工,一转身就钻进人群不见了。
大伙儿正在猜想这个壮工:为什么愣冲冲地上了脚手架?为什么掉下来没摔着?为什么一声不哼就走了?大伙儿谁也猜不出个道理来。这时候,有一位木工师傅,忽然惊叫起来,说:“你们快瞧,城楼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工头和木工、瓦工师傅赶紧过来一瞧,可不是真不高了吗,上面还低了一个脚印哩!大伙高兴了,再找那个壮工,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儿说:“这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
城楼盖起来了,可是,那低下去的一个脚印,却始终也没垫起来。大伙儿说:“给鲁班爷留下这点古迹吧。”
有关东直门的民谣这是一首流传于清末民初的民谣,其中出现了很多东直门一带的地名:
《东直门》
东直门挂着匾,
界边就是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照电影,
界边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钟,
界边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有大殿,
界边就是国子监;
国子监一关门,
界边就是安定门;
安定门一甩手,
界边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跳三跳,
界边就是土地庙;
土地庙求灵签,
界边就是大兴县;
大兴县不问事,
界边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卖葫芦,
界边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南,
四牌楼北,
四牌楼底下喝凉水;
喝凉水怕人瞧,
界边就是康熙桥;
康熙桥不白来,
界边就是钓鱼台;
钓鱼台没有人,
界边就是齐化门;
齐化门修铁道,
南行北走不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