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牛龙
恐龙名称: 食肉牛龙
拉丁文名: carnotaurus
恐龙体长: 8米长,3.5米高
恐龙体重: 3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1亿年-9000年万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南美洲
辨认要决: 牛头一样的脑袋和两条很短的前肢。
恐龙种类:蜥臀目·肉食龙类
来 历
食肉牛龙意为"食肉的像牛的恐龙"
头部特写简 介
食肉牛龙是大型肉食性恐龙类群中的成员。这个类群中包括着最厉害的、最著名的恐龙,如霸王龙和异龙。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头,剔肉刀一样的锋利牙齿。但是,相对来说发现比较晚的食肉牛龙,头骨比起霸王龙来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长有一对角。食肉牛龙有三辆小轿车那么长,可是,和身长比起来,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怜了。食肉牛龙那两条长而强壮的后腿使它比其它一些大型食肉恐龙灵敏的多。它可以迅速扑向猎物,在猎物还没反应过来时将它们抓获。食肉牛龙和一辆小轿车一样重,几乎和一头大象一样高,并用两条后腿奔跑。它的长长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从肩部排到臀部的长长的肋骨保护着并支撑着食肉牛龙的内脏。如果没有尾巴,食肉牛龙绝不会以高速运动。运动时,食肉牛龙用它那长长的、矫健的尾巴保持平衡。这条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龙的头向前伸,可以捕获挣扎的猎物。
食肉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龙,属於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食肉牛龙生活於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sé F.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 sastrei)。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Anselmo 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
食肉牛龙的化石目前仅发现一具,但相当完整,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都属於阿贝力龙科,它们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食肉牛龙偶尔出现在大众媒
体之中。食肉牛龙最早是出现在麦可·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在1995年出版的小说《失落的世界》。在小说中,食肉牛龙被作者添加了依所处环境改变外表颜色的能力,类似变色龙或章鱼,但没有证据显示食肉牛龙具有变色能力。食肉牛龙并没有出现在1997年的同名改编电影中,但有出现在数个商品里,譬如电视游戏。
食肉牛龙首次出现在电影,是在1996年的B级电影《Dinosaur Valley Girls》。而在2000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恐龙》中,两只食肉牛龙攻击一群草食性恐龙。但电影中的食肉牛龙较实际上大,接近暴龙。食肉牛龙的体型其实比该片的主角禽龙还小。在环球影业出品的《历险小恐龙》(Land Before Time)第五集中,一只食肉牛龙遇见五只恐龙,并即将杀死它们,它击伤两只暴龙,但淹死在海中。在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世界的动物王国区中,有一只食肉牛龙的电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