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语假名
台湾语假名,是台湾日治时期时,日本官方单位以日语假名拼读台湾话的假名系统,功用类似日文之振假名或现行之注音符号。
台湾语假名主要以三部分构成,即假名、符号假名、符号。由于当时日语书面文都是使用片假名,台湾语假名之书写印刷亦皆以片假名为主。
台湾语假名设计及编纂时,考量台湾各地腔调之不同,故采厦门话为标准,所以出现泉州腔特有的母音,但台湾大部分地区腔事实上不使用。
假名
即日文中原有之假名,但台湾语不使用<noinclude>、<noinclude>以及拗音: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但由于台湾话有六种母音(白话字:a、e、i、o、ơ、u),较日语多一种。故既有假名<noinclude>、<noinclude>的发音被重新规定:
符号
假名 台日大辞典原文注释 白话字 TLPA PSDB IPA 备考
<noinclude> - ơ oo o ɔ 日语原音o̜ ̞或ɔ̜ ̝
<noinclude> <noinclude> o o oi o 各地读音不同
注意:<noinclude>(白话字:o)音在各地读法有细微差异,台北腔仍读o、台南腔读ə。
符号假名
符号假名即另行新造之假名:
符号
假名 台日大辞典原文注释 白话字 TLPA PSDB IPA 备考
<noinclude> <noinclude> cha ca ca
<noinclude> <noinclude> che ce ce
<noinclude> <noinclude> cho co co
<noinclude> <noinclude> ti ti di
<noinclude> <noinclude> tu tu du
<noinclude> <noinclude> 无 ir u ɨ 泉州腔专用,台湾话并入u
<noinclude> <noinclude> 无 oe e ə 同上,台湾话并入e
出气音符号
即喉头摩擦音,为一点「.」。直书时加注假名之下、横书时于右;仅有其中四行假名有送气音,其作用类似白话字及TLPA之「h」:
假名 白话字 TLPA PSDB
<noinclude>→<noinclude> pa→pha pa→pha pa→pha
<noinclude>→<noinclude> ta→tha ta→tha da→ta
<noinclude>→<noinclude> ka→kha ka→kha ka→qa
<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 cha→chha ca→cha ca→cha
台日大辞典内页因牵就假名数量有限及假名发音特性(一字一音),台湾语假名表记法十分复杂,特殊规则亦多。主要结构如下:
主要音+(出气音符号)+次要音与韵尾+调号
主要音、次要音与韵尾、调号必定出现,换句话说,台湾语假名无论何时皆由两个(或以上)假名组成,但仍有一种例外。其馀部分应依实际情况纔使用,见下例:
猪(TLPA:漳ti、泉tir)
主要音明显为<noinclude>,但由于至少需二个假名,必须添加一个<noinclude>构成完整表记法。此字声调为上平,八声符号中,规定不标注即为上平,故本字之台湾语假名为「<noinclude><noinclude>」。
本字泉州腔以TLPA表记为tir,无法仅以主要音表示,需要以特例「<noinclude>+<noinclude>」构成完整表记。故本字之台湾语假名为「<noinclude> <noinclude>」。同样情况的还有<noinclude>及<noinclude>:「<noinclude>+<noinclude>或<noinclude>」,但有一情况特殊,参见下条。
蚵(白话字:o)
主要音明显为<noinclude>,但由于至少需二个假名,需再补次要音<noinclude>构成完整表记。声调为上去,故本字之台湾语假名为「<noinclude>」,而非上述规则之「<noinclude>」。
脚(白话字:kha)
本字为k的送气音,须使用出气音符号,其馀同前。故本字之台湾语假名为「<noinclude>.<noinclude>」。
韵尾
台湾语有七种韵尾,以白话字表记共有-p、-t、-k、-m、-n、-ng、-?,前六者以假名分别以<noinclude>表记,例:
角(白话字:kak)
主要音明显为<noinclude>,并再补入声韵尾<noinclude>。由于已有二个假名,再写完上入声调符号即可。故本字之台湾语假名为「<noinclude>」。
鸭(白话字:ah)
黄(白话字:ng)
秧(白话字:m)
结论
台湾语假名设立之目的,明显是希望台湾民众能经由台湾语假名增进对日语的掌握。但也有方便日本人暸解台湾话,以配合殖民政策的希冀存在。假名对于日语这种少音素的语言来说非常适合,但对台湾话这种有声调、有入声、有其他母音的语言就显得捉襟见肘,不得不另订新假名及制订特殊规格配合,也显得繁复而不便利。
除去台湾语假名的不便,它确实可以纪录台湾话的语音,并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供研究。例如以台湾语假名注音的《台日大辞典》等,至今仍被许多学者援用,或翻译假名为白话字再出版。
台湾话假名是在政治目的下的产物,当日本政权撒离台湾后,几乎就不再使用,徒留下许多史料供学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