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巴宰族(Pazeh;巴则海族;拍宰海族)为台湾原住民之一支,分布于台中丰原、神冈、-{后里}-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约略位置是以丰原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东到东势角(今东势),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则到达大肚山山麓的横冈一带。在划分下,巴宰族亦属平埔族一族系,最大特征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岛系原住民高,约在 170cm 以上。

巴宰族于16世纪中,主要部落有岸里社、乌牛栏社及朴仔篱社等四至五个社。1699年,岸里社还曾协助清朝平定吞霄社叛乱。

参考文献

计文德,2004,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整理族谱之观察:以《潘睦派下潘氏族谱》为例。弘光人文社会学报,no. 1:35-44。

徐大智,2004a,巴宰族(Pazeh)之历史变迁及其文化复振。史汇,no. 8:5-28。

徐大智,2004b,战后台湾平埔研究与族群文化复振运动:以噶玛兰族、巴宰族、西拉雅族为中心。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李壬癸、土田滋,2002,巴宰族传说歌谣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李壬癸、土田滋编着,2001,巴宰语词典。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林英津,2000,巴则海语。台北:远流。

温秋菊,1999,试探Pazeh音乐文化的综摄:以一首台语圣诗为例。艺术评论,no. 10:25-60。

潘稀祺(打必里‧大宇),1999,巴宰王国:岸里社潘家兴衰史。台中县:潘启南派下家族。

温秋菊,1998,巴则海族祭祖歌「ai-yan」初探。艺术评论,no. 9:45-84。

张隆志,1991,族群关系与乡村台湾:一个清代台湾平埔族群史的重建与理解。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李壬癸、林清财,1990,巴则海族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谣。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no. 3:1-16。

林英津,1989,巴则海语:埔里爱兰调查报告。台北县:台北县风物杂志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