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姆博尔斯卡
希姆博尔斯卡,即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3 年 7 月 2 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 1931 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 1945 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 ( 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 (1945 年 ) 。 1952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 ) ,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 1953 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 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 (1957 年 ) 、 《盐》 (1962 年 ) 、 《一百种乐趣 ) (1967 年 ) 、 《任何情况》 (1972 年 ) 、 《巨大的数字》 (1976 年 ) 、《桥上的人》 (1986 年 ) 和 ( 结束和开始》 (1993 年 ) 。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 (1963 年 ) ,德国的歌德奖 (1991 年 ) ,赫尔德奖 (1995 年 ) 。 1995 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
以 1956 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