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古道
灵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在我县境内的路段,北起小相岭山脊(万寿宫),经九盘营、登相营、深沟、冕山、新桥与冕宁县铁厂乡交界,长35公里,民间称之为“孔明鸟道”又称牦牛道和西驿道,后因置清溪关而改名为清溪古道,共设驿站六处,旅店数十家。西汉以来,该栈道为南方军事、商旅主道,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夷,军旅至此,强制民工,维路是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灵关古道全线畅通。蜀汉建兴三年(252年)诸葛亮南征,路经此道,感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便于行军和粮秣运输对灵关古道作了整治和维修,使之更畅通,后人为纪念他,将灵山改为相公岭,故此道又名为“孔明鸟道”。为加强边防兵役,开拓疆域,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置清溪关,此道更名为清溪道。明代嘉靖18年(1539年)为顺应军、商运输朝廷饬令所辖部属,采用绕道和架桥等措施,修补了该道。唐代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撰写的《邛山来关修路记》,元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明代余承勋所著《修复越西东路记》和《寰宇记》、《邓隽野录》等史料都记载了历届资修路概况和沿途竖的石碑及修盖的庙宇等。现在,沿古道修建了四级标美公路,沿路而上古道依稀,残缺之中仍见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