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山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原名史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
由于家境贫寒,史东山17岁来到张家口,在电报局当报务员。他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绘制电影背景,并担任临时演员,这样,他涉足影戏圈,业余时间学写剧本。
1925年,他参加“征文”比赛,编写的剧本《柳絮》被公司采用,他自任导演,这是他的处女作(上映时名《杨花恨》)。此后他编导的影片还有《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和《银汉双星》等。
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共赴国难》(1932),从此走上新的艺术道路。1932年以后,他编导了一系列广泛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如《奋斗》、《人之初》、《长恨歌》、《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好丈夫》(1939)、《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抗战胜利后,他编导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被认为是为战后中国电影奠下了一块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卒于195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