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龙
男,1964年7月生,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和蛋白质所所长助理,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蛋白质专委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学学会理事。1988年7月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同济大学工作。其间1999年9月至2000年5月在杨浦区科委挂职锻炼,兼科委副主任,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在美国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摘录的30余篇 ,申请专利6项。
·研究方向
1、多肽和中草药作为分子药物的设计和研制。
2、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
3、生物体内特种分子的瞬态动力学行为研究。
·情况介绍
承担的科研项目(仅列五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治疗肿瘤的分子机理研究”(1997-1999)
“抗HIV-1gp160裂解和gp41穿膜抑制剂的研究”(2006-2008)
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用脉冲辐解和激光光解研究有毒降解有机物的机理”(2000-2002)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效应及其机理研究”(2006-2008)
主持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多肽作为艾滋病药物的研制”(2003-2005)
“多肽 药物/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载药体系研究”(2006-2007)
主持留学回国人员基金:“HIV-1抑制剂的研究”(2003-2005)
以第二负责人参与973项目:“SARS病毒S蛋白功能研究”(2003-2004)
代表性的文章(仅列五篇)
(1)“Interhelical Interaction in the gp41 Core Implication for the Activation of HIV-1 Membrane Fusion”,Biochemistry,2002,41(23),7384-92。
(2)“Mutations that destabilize the gp41 core Determinants for stabilizing the SIV/CPmac envelope glycoprotein complex”, Journal of Biol and Chem 2002,Apr.12 277(15):12891-900。
(3)“Antitumor mechanism of VP-16: A pulse radiolysis study”,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2002,Vol.45,No.4,P394-397。
(4)“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Interhelical Interaction in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gp41 Envelope Glycoprotein by Alanine-Scanning Mutagenesis”,Journal of Virology,2001,75(22),p11146-11156。
(5)“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瞬态粒子分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Vol.24,No.11,2014-2018。
(6)“原位插层聚合法制备聚丙烯胺/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表征”,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6(11):2173-2175。
代表专利
1)“一种新型纳米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 200510110167.4。
2)“抗HIV-1多肽C22,其编码序列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 200510023542.1。
3)“抗HIV-1的Furin酶抑制剂的制法”,专利申请号 200510028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