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通
方中通(1634~1698),字位伯,号陪翁。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关风仪里),明翰林方以智次子。清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著作家。
方中通家传易学,通天文历算。他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历法,顺治十年(1653),向西欧学者穆尼阁问律算,得火星法;十六年,前往北京,与钦天监正汤若望论历法。并吸收中国古代算术,诸如《周髀算经》、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顾应祥的《测园算术》及《弧矢算术》等。于二十七岁完成《数度衍》。
《数度衍》涉及古今中外知识,“方圆纵横,穷极其变”,堪称数学大全。在这本书里他还论及了“对数”,是我国探讨“对数”第一人。《数度衍》首卷是“几何约”,内容是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节本。这是方中通接触西方数学之后的著作。另有“珠算”“笔算”“筹算”“尺算”诸法。
揭暄是方中通父亲方以智的弟子,亦明算术,与之论难日轮大小、光肥影瘦(光的衍射)之故,及古今岁差之不同,别录为一书,即《揭方问答》。
其著作尚有《音韵切衍》、《篆隶辨从》、《心学宗续编》、《陪翁集》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