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行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十六行相】

(梵s!od!as/a^ka^ra^h!,巴sol!asaha^kara,藏rnam-pa bcu-drug)

部派佛教的修证理论。指观四谛之境时所产生的十六种行相。又称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内心于四谛各具四种行相以解了之。

(1)苦谛四相︰{1}非常(anitya),观一切法为因缘所生,念念有生灭,无恒存性,故非常。{2}苦(duh!kha),有逼迫性故苦。{3}空(s/u^nya),假存在故空。{4}非我(an-atmam),无唯一之本体,即无实体性故非我。

(2)集谛四相︰{1}因(hetu),观一切惑业为生苦果之因故。{2}业(samudaya),招集苦果而令现故。{3}生(prabhava),使苦果相续不绝故。{4}缘(pratyaya),为苦果之助缘故。

(3)灭谛四相︰{1}灭(nirodha),观灭谛为尽五蕴系缚之真理故。{2}静(s/a^nta),无烦恼之扰乱故。{3}妙(pran!I^ta),超越三众而无一切过患故。{4}离(nih!saran!a),脱离诸厄难故。

(4)道谛四相︰{1}道(ma^rga),观道谛为入灭之道故。{2}如(nya^ya),契于正理故。{3}行(pratipad),行趣涅盘故。{4}出(nair-ya^n!ika),永超生死故。

依《俱舍论》卷二十六所载,对这十六行相的意义,古人曾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说。其文云(大正29·137a)︰

‘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稳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

关于十六行相之实体,《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

依《俱舍论》卷二十六所载,这十六行相的修习,各具对治作用。其文云(大正29·137b)︰

‘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

[参考资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成唯识论》卷九;《解脱道论》卷十一;《坐禅三昧经》卷下;《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卷下;《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四;《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五~卷十一、卷七十九、卷一八八、卷一八九;《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阿毗昙心论》卷二、卷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第二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