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赤锈病
桑赤锈病(mulberry rust)
桑树芽叶病害之一,又称金桑、金叶。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中国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山西、福建、安徽、江西、河北、陕西、甘肃、辽宁、新疆、台湾等省区的蚕区均有发生。本病为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卷缩,黄化易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已萌发的桑芽盘曲变形,甚至整个桑园无一片好叶,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主要于春、夏发生为害,黄河流域在桑树全生长期发生为害。
桑赤锈病的病原菌为桑锈孢锈菌,锈菌目,半知锈菌科,锈孢锈属,学名为Aecidium mori (Barcl) D。本病原菌是一种简单的锈菌,只产生锈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发芽侵入桑绿色组织,在表皮下形成菌丝,并生出吸胞插入细胞内摄取养分,在表皮下形成菌丝,并生出吸胞插入细胞内摄取养分。
桑赤锈病以菌丝体在桑树枝条内越冬。中国南方桑树全年有绿叶,具备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条件。长江流域因锈孢子抗寒力弱,一般不能越冬。病斑内的菌线侵入桑芽,到次年随桑芽萌动而发育,使桑芽发病。一般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初次侵染发病,所形成的锈孢子又可飞散到新梢、叶片、花椹而再次侵染,条件适宜时,可不断引起再侵染。病菌锈孢子侵染发芽温度为5-36℃,最适温度13-28℃,相对湿度93%。此病从春季桑芽萌发至秋季连续发生。温度高于30℃,湿度低于80%,则发病抑制,或骤然停顿。
病症为病原菌侵入桑树的幼芽、嫩叶、新梢以及花椹等绿色组织,发病后病芽局部肥厚,弯曲呈畸形,产生橙黄色病斑,生长停顿,变焦脱落。叶部受害时,病斑发生在正背两面,在叶面的多呈散发性点状病斑,有叶背的多沿叶脉蔓延呈网条状病斑。病斑上初时带有光泽透绿细小圆点,逐渐扩大隆起如小泡状(青泡),以后青泡变黄,突破表皮,产生橙黄色病斑(黄泡),从病斑上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后老化,变焦褐色(焦泡)。
在初发病桑园用25%可湿性粉锈宁粉剂1000倍液,喷布2-3次,喷药间距20天左右,可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