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观
茅山乾元观
位置

道教宫观。在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郁岗峰南陲。秦时李明真人于此炼丹,古名炼丹院;南朝梁天监中此 “郁洞斋室”以追玄洲之迹;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因李玄静居此而敕建“栖真堂”及 “会真”、“侯仙”、“道德”、“迎恩”、“拜表”五亭;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观妙先生于此筑九层坛行法。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赐名“集虚庵”,续敕改称“乾元观”。抗日战争期间,整个道观被日军烧毁。观址之后的郁岗峰上存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石碑一通,碑高1.80米,宽1.01米,厚0.2米,两面刻记,一曰《乾元观天心庵碑记》,一曰《乾元观记》,是研究茅山乾元观历史的重要金石资料。
金坛乾元观,这座曾是新四军司令部驻地,又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道教修场所,今日正焕发着新的光彩。 乾元观,坐落在群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江苏省茅山东麓金坛市境内的青龙山郁岗峰,是茅山道教圣地“三宫五观”之一。始于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李明真人炼丹于此,初名炼丹院。1993年11月修复开放,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所坤道道观。

茅山乾元观道教音乐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乾元观原为上清派系,自闫祖以后改为全真派,其经韵乐仪也一应俱以全真十方正韵为主。在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茅山志合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其初传,是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等六大件器乐为主,后来逐步演变增加器种,现乾元观经乐队在原有基础上增配了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低音大胡等,有些器种还配备双人或四人,同时增加了系列打击乐器,形成了器乐、打击乐和声乐三大部分。
茅山乾元观道教音乐有三大特性:其一,气氛浓烈——音乐系列中的虚空、清远、庄严、深沉、古朴、典雅等色彩较为分明。其二,虚幻莫测玄妙——道家讲究“玄”学,许多道意教义深奥莫测,扑朔迷离,令人浮想联翩。其三,具有寓教功能——道家在做阴、阳法事时吹拉弹唱,而音乐优美空灵,众信徒深受熏陶,虔心忏悔。乾元观道教音乐的韵腔不同于茅山的正一派,系全真龙门派坤道。它既充满全真道的音乐韵味,又含有一定量的正一派道教音乐成份,同时也吸收了民间音乐江南丝竹的精华和戏剧音乐的元素,虚幻玄妙,古朴典雅,堪称民间音乐和诸多道教音乐派系中的一朵奇葩。新时期以来,乾元观道教音乐频繁参加海内外大法会和各类法务、道教活动,9次出访东南亚,其独特的道教音乐魅力形成了广泛影响。传承和保护好乾元观道教音乐,对研究茅山道教文化及其音乐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历史
乾元观已有 2000多年历史了。2000年前秦朝的李明真人在此炼丹,至今尚留一口丹井,其水清澈,被人誉为“仙水”;至南朝,陶弘景隐居在此,与梁武帝书信来往,商讨国事,被人誉为“山中宰相”,故乾元观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称。元代,有房屋 800余间,主要建筑有宰相堂、松风阁、太元宝殿、玉皇殿、斗母楼、灵官殿,东、西拜堂等。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清末至民国五年 (1916年),康有为隐居于此。

1938年夏,陈毅奉命东进抗日,于乾元观松风阁设司令部,于宰相堂设政治处。 1938年10月6日,日本鬼子得密报包围乾元观要捉拿陈毅,哪知陈毅已经转移,日军一怒之下将乾元观全部烧毁,并将庙里的12名道士全部杀害。解放后建房11间,归茅山林场看管。
1993年落实政策,乾元观恢复重建,定为坤道院。今日的乾元观,由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尹信慧道长主持,继承全真派的优良传统,每天坚持早、晚功课,念经打坐,抚琴采气,修真养性。其道教音乐班演奏乐曲已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