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

疾病名称平足症(flat foot)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
疾病概述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扁平畸形。
疾病描述平足症是指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等畸形。
症状体征平足症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面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双足跟腱呈八字形。白粉染纸及足印检查证明,足印纵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变宽,有时是跟部亦变宽,X线检查,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大,12岁以后显示骨桥形成。
疾病病因平足症病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等因素所致,后天性因素: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先天兴平足症致病因素有:
(1)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2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常见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间等联合均可导致平足症。
病理生理平足症是根据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分为易变性即姿态性平足症。僵卧性即痉挛性平足症。往往合并腓骨肌痉挛,易变性平足症,比较常见,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部可立即恢复正常,长期治疗效果满意,僵硬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手法不易扳正,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及第3腓骨肌痉挛。
严重的先天性平足症,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足前部背伸,跟毂关节外侧皮肤松弛,形成皱褶悬挂足外侧。
诊断检查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方案一 手术治疗。目前不是很普遍,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最好到大医院找有经验的足踝外科专科医生。手术矫正主要是针对先天性的重度患者,用以提高生活质量。
二 矫形鞋。平足矫形鞋的作用是矫正重力线的位置,是使重力线偏离足弓,减小对足弓的压力。要求是鞋底内厚度侧稍高于外侧,使脚外侧受力多一些,降低内纵弓的压力。近年出现的负跟鞋,鞋底是前高后低的,在此基础上又将重力线后移,使重力线移动到承重能力最强的足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足弓压力,负跟鞋在美国比较普遍。
三 足弓垫。放在普通的鞋内使用,争议很大,质疑方认为足弓垫会增加跖腱膜的受力,而跖腱膜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弓弦的作用),很多人用了足弓垫感到足底疼痛,就是跖腱膜受到了不合理牵拉,跖腱膜的松弛会使平足加剧。
【注意事项】平足患者不宜穿有跟的鞋,包括中跟鞋和坡跟鞋。鞋跟具有力学功能,可以使重力线由脚跟向前移动,增加足弓和前脚的压力,高跟鞋所造成的足病多发就是这个原因,而中跟鞋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平足患者应特别注意。
疾病预防对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注意营养,避免长时间站立。
用药安全1、本病重在预防,而治疗的目的则是针对站立和行走的改善。有遗传倾向或经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缘着地练习行走,避免足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防止疲劳。
2、早期采用体疗法也能奏效,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运动。
3、可穿用平足鞋垫或平足矫形鞋,将鞋跟内侧垫高,使负重线向外移,以此预防和减轻脚的疲劳。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侧楔形垫高(0.3~0.5cm),目的是使后脚内翻。
4、可以在足纵弓垫以毡、皮革或橡胶等支持垫(0.9cm)。如果畸形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
5、理疗、按摩、加强足内、外肌锻炼,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平足鞋垫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