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体育场
贺龙体育场为“贺龙体育文化中心”主体建筑。
老贺龙体育场

原址为“山塘冲”(又名“五马奔槽”),1950年长沙市政府规划这一区域为体育运动场所,1952年建成体育场的雏形,1959——1960年增建田径场、足球场及看台,名为“湖南省劳动人民体育场”;
1973年改建主席台及田径场;
1984年更名为“长沙市体育场”;
1985年10月在“长沙市体育场”基础上进行扩建,1987年10月10日落成,更名为“贺龙体育场”,是中国大陆第一座以领袖人物(贺龙)名字命名的体育场。
1987年改造落成的贺龙体育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看台面积2.1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5.5万人,场地规模仅次于北京工人体育场,广州天河体育场,武汉体育中心,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内场面积24000平方米,中央是天然草皮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足球场周围有400米环形塑胶跑道8条。场内地面平整度均在水准差3毫米以下,达到国际比赛规定的标准。
该场先后接待过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贺龙杯”足球赛,以及一些全国性田径单项比赛;伊朗、苏联、日本等国的足球队也曾在该场进行过访问比赛。
在国内首次采用的一种高科技塑胶跑道在城运会主会场贺龙体育场开始铺设,这种名为瑞奥特的塑胶跑道由保定长城合成橡胶有限公司与日本体育设施公司共同铺设,由于采用在特殊的铺设材料上直接压纹的施工工艺,瑞奥特跑道中会产生微小的波浪结构,使该跑道比普通塑胶跑道更有弹性,更利于田径运动员跑出好成绩。当年世纪头号飞人刘易斯在1991年日本东京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9秒86的100米跑世界纪录时跑的就是这种跑道。图为施工人员正在用特殊的工具在特殊的材料上为瑞奥特跑道压条纹。
新贺龙体育场

2003年10月8日,在原址上重建的长沙贺龙体育场正式落成。它恰似一朵芙蓉花盛开在市中央。
长沙贺龙体育场位于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西北部,主体工程为框架8层(局部9层),建筑面积11.7586万平方米,5层以上外墙为圆弧剪力墙,屋面标高最底为28.8米,最高为33米,呈阶梯状分布,整个框架由484根框架拄组成。整个外观的主体部分用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玻璃幕墙装饰。
贺龙体育场可容纳观众6万人,钢屋盖工程建筑面积为4.57万平方米,用钢量达3552吨。 贺龙体育场共有东西南北四扇门,四扇大门上端采用拉索点式玻璃幕墙,四个大门出口采用大板玻璃幕墙。贵宾通道的出入口采用框架式玻璃幕墙结构,用钢骨架与复合铝板支撑,确保各项性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贺龙体育场的“世纪之花”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主场的顶盖象征一朵绽放的芙蓉花,鲜花意指掌声和荣誉,主场的南北立面展现出“白鹤亮翅”的造型,象征着湖南长沙的体育事业像白鹤—样展翅飞翔。
体育场造型新颖.雄伟.浪漫并富有象征意义:顶盖由12块花瓣状镀铝锌板组成(12意指时光隧道,体现出对时间的珍惜和速度的追求)从南北向东.西层层叠起似朵朵白云,体现出设计对“蓝天白云”意境美的理解和把握。东西看去有如正在徐徐开启的帷幕,给人以群星灿烂.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翻舞的屋顶造型像波浪,又似欢欣鼓舞的人群掀起人浪,契合了团结蓬勃的主题,同时令潇湘人产生对母亲河湘江的联想。每片花瓣状的钢架连接,并有意突出檐下的空间层感觉与形式的引导,注意了板块过渡的轻微渐变关系,更进一步探索了以现代屋盖表达古代建筑中屋顶传递的空间曲线与轮廓。
贺龙体育场2003年至今承办的体育赛事:
2003年: 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
2003—2004年: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 湖南湘军足球队主场
2004—今:中国之队 国际足球邀请赛
2006年:足协杯 总决赛
2007—今: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长沙金德足球队主场
2009年: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