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肉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文名】: 锡兰肉桂

【类 别】: 皮类

【英文名】: Caylon Cinnamon Bark

【别 名】:

【综 述】:樟科(Lauraceae)的一种灌木状常绿乔木,学名为Cinnamomum zeylanicum。原产斯里兰卡、印度的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和缅甸,亦见栽培於南美和西印度群岛。其内层树皮可制香料。这种香料亮褐色,有幽香,味甜。桂皮曾比黄金贵重,古埃及用於屍体防腐及巫术;中世纪,欧洲用於宗教仪式和作为调味品。後来在荷属东印度公司贸易中,桂皮是最有利可图的香料。现在桂皮用於糖果、咖哩食品等调味。欧美人喜用於焙烤食品中。在斯里兰卡,种植者於雨季收割桂皮,贴地面割下枝条,先用半圆形刀片刮,然後用黄铜杆擦松树皮,再用小刀切开剥皮。把树皮一块套一块构成长约107公分(42吋)的卷筒,筒中再塞满修剪下来的同质树皮片块使成圆柱形,干燥4∼5天,放在木板上滚动使之紧实,尔後置於柔和的阳光下再干燥,最后用硫黄漂白并分级。桂皮含精油0.5∼1%,主要成分是肉桂醛(C9H8O)。精油从树皮碎片蒸馏,用於食品、利口酒、香水和药物。也可合成。

【来 源】: 为樟科植物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 B1.的树皮。

【采 制】: 秋季剥取,阴干。

【性 味】: 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厚约5mm,外表面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纵皱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棕色,平坦,划之显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香,味微辣。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0m。幼枝略为四棱形,灰色而具白斑。叶革质或近革质,通常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面呈蜂窝状;叶柄长2cm,无毛。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0~20cm,被绢状毛;花黄色,长约6mm,花被裂片外面被灰色微柔毛。果卵形,长1~1.5cm,黑色,果托杯状,具6齿裂,齿端截形或锐尖。花期1~3月,果期8~9月。

【生长地】: 生于热带海拔1000m以下的潮湿地带。我国海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丁香酚(eugenol)等,并含鞣质及粘液质。

【功能主治】: 与肉桂类同。

【附注】: 主产于斯里兰卡的“锡兰桂皮”系锡兰肉桂的内皮,常10~40薄片重叠卷成细长筒状或双筒状,每片厚约0.5mm,外表面黄棕色,平滑,有波状纵线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