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烈亚力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 ),1815年4月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其父约于1791年自苏格兰来到伦敦,接管特鲁利街一位颜料商的生意,伟烈亚力在家中排行第四,是最小的儿子。1岁时被送往苏格兰,由一位亲戚照看。在苏格兰时,他进入德鲁里西(Drumlithie)的一所文法学校受启蒙教育,回伦敦后到切尔西的中学就读。伟烈亚力所学课程包括拉丁文、几何、代数等,其中几何主要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伟烈亚力离校后当了一名木工。他曾在哈特菲尔德居留数月,参加修复遭火灾的哈特匪尔德议院大楼。还曾受雇于英国刑事法庭、考文特花园等,并加入了苏格兰长老会。
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基督徒们对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话题津津乐道。伟烈亚力深感兴趣,十分向往去中国传教。
1845年冬,他在一家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法国传教士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emare,1863-1736)用拉丁文写的《汉文启蒙》(Notitia Linguae Sinicae),自此,对汉语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又从英国海外圣经公会(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得到新出版的圣经汉文译本,并通过它深入学习汉语。
1846年,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J. Legge, 1817-1890)博士由上海返回英国,选拔人才到上海负责墨海书馆的印刷工作。理雅各深为伟烈亚力学习汉语的能力所赞叹,将他作为合适人选。随后,伟烈亚力学习印刷6个月。这期间他还向理雅各学习汉语。第二年(1847年),伟烈亚力作为印工,被伦敦会派往上海,同年8月到上海。
麦都思于1543年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欲将之作为宗教与西学书刊的印刷中心。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圣经和福音书籍的印刷。这期间,他学习了法、德、俄文,以及满文和蒙古文,甚至希腊、维吾尔文和梵文。
伟烈亚力深知经典著作对中国人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学习语言,他开始研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并为研究之便,对五经作全文英译,但他觉得这些译文并不成熟,因而未将其出版。逐渐地,他开始广泛阅读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地理、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在墨海书馆内,伟烈亚力与中国学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人积极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1867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伟烈亚力积极参与了翻译馆的译书工作。1864年麦都思等创立格致书院,伟烈亚力被推选为四位西人董事之一,1874年,又被推举开具科学书目,实为格致书院实际负责人之一。
他嗜好购书,尤好访古旧书店,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藏书研究的中文图书馆。西藏佛碑、回教以轴、满文诸集、五典三坟,无不俱备。
1857年初,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六合丛谈》。该杂志后来成为晚清中国最有影响的综合刊物之一。1857年,传教士创立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习称亚洲文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n Society),不久,伟烈亚力出任该会副主席,并经常为该会杂志撰稿,也为杂志的编辑出过力。1874年,伟烈亚力接替《教务杂志》的编辑工作,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地理、历史的文章。其中有一批传教士佳作,例如,俄国汉学家鲍乃迪和贝勒关于古代中西交流的文章。
身为传教士,伟烈亚力热心传教。他经常到上海附近地区布道。1860年,他因事返回英国,由伦敦会转到英国海外圣经公会,并作为该会代理人,回到中国。他兼任该职,直到1877年返回英国。1868年,他曾到四川、汉口等地传教,历经5个多月,行程4000公里。在华期间,他访问了当时清王朝18个省中的14个。
1877年,伟烈亚力年事已高,且积劳成疾,双目几近失明,返回英国。
尽管伟烈亚力一心期望返回上海,但他健康每况愈下,终不能如愿。1883年2月,伟烈亚力双目彻底失明。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常年卧病在床,1887年2月6日去世。1848年,伟烈亚力在上海与玛利亚·汉森(Mary Hanson)小姐结婚。次年,夫人去世,留下一个女儿,此后伟烈亚力未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