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聊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咏聊城

咏聊城

【朝代】:唐

【作者】:汪遵

【文体】:绝句

【全文】:

刃血攻聊①已越年②, 竟凭儒术③罢戈鋋。

田单④漫逞烧牛计⑤, 一箭⑥终输鲁仲连⑦。

【注释】:

① 刃血攻聊:指战国时期破燕复齐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聊城之战。

② 已越年:聊城之战中,由于守聊燕军拼死抵抗,齐军久攻不下,战争持续一年之久。

③ 儒术:指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通过和平方式使燕军投降。

④田单:齐国将领,破燕复齐战争的军事统帅。

⑤ 烧牛计:指破燕复齐的经典战役-----------火牛阵。

⑥ 一箭:鲁仲连把劝降书绑在箭上射进聊城,瓦解守聊燕军的士气,使之最终放弃聊城撤兵。

⑦ 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贤士。

【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作者简介】:

汪遵(约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

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第602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乐毅伐齐直至破燕复齐战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说明了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和平解决战争的明智手段较之田单穷兵黩武的战术更胜一筹,赞颂了鲁仲连的高度战争智慧。

【相关资料】:

鲁仲连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战国末期齐国(今茌平)人。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根据专家们的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我们可以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一箭书退敌百万兵

鲁仲连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

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