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觉支
七觉支
(梵saptabodhyan!ga^ni,巴sattas ambojjhan!ga^ ,藏byan%-chub-kyi yan-lag bdun)
趣向菩提的七种修行法。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时,此七法位列第六。全名七等觉分或七遍觉支,又称七菩提分、七觉分、七觉意、七觉等。此七者于佛道修行时,能以智慧觉了简 [P78-b] 择诸法,故名。此七法乃大小乘之通目,然于大小乘之间所用译语、前后次第,皆有所不同,各种疏释也颇为分歧。
所谓‘觉支’,意谓‘觉悟的部份’,指到达开悟之前的修行项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种修行道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这主要与禅定有关。在原始经典中,安般念(数息观,数出入呼吸以达精神统一)之后,修四念处观,然后再修七觉支,则可证得明(悟的智慧)与解脱。
依智顗《法界次第》卷中之意,总名觉支者,觉谓觉了,支为支分义。即觉了所修法的真伪。此中,共有七支之分。兹略述如下︰
(1)择法觉支(dharma-pravicaya-sambodh- yan%ga)︰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故。
(2)精进觉支(virya-s.)︰精谓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3)喜觉支(pri^ti-s.)︰喜谓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4)除觉支(pras/rabahi-s.,轻安觉支)︰除谓断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
(5)舍觉支(upeks!a^-s.)︰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6)定觉支(sama^dhi-s.)︰定指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7)念觉支(smr!iti-s.)︰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
此中,前三属慧,次三属定,后一则兼属定、慧。即心若昏沈,则当念采用前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沈;设若心浮动,则采用次三觉支,以摄散乱心。其中,以除觉支除身口过非,以舍觉支舍观智,而定觉支能令行者入正 [P79-a] 禅定;念觉支,实际上有令前二者调和适中的作用,在修道中能经常保持定慧均等。
◎附︰A. K. 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上第四章(摘录)
七觉支(sam!bodhi an%ga,亦译七菩提分)即念住、择法(dharma vicaya)、精进、喜(priti)、轻安(prasrabdhi)、定、舍( upeks!a^)等项。《杂阿含》中论此主题的佛说经提供如下的解释︰它们的生起以及生起后发展成就的资粮即是如理(yonis/as)作意( manasika^ra)。巴利《相应部》云︰
‘比丘出家,于静居中,忆念思量所闻佛法,即是初入念住觉支。尔后比丘,无间修习念住觉支。迨念住觉支,修习圆满,身具无上念根,运其智慧力,观照分别,抉择胜法。尔时如是……以其慧力,(当修习圆满)即入择法觉支。……以其慧力,勤修精进,势无退转。于彼时中,比丘入于精进觉支。已获精进觉支者,身内起感官喜……然后入喜觉支。……身心具喜觉支者,获得轻安。……然后入于轻安觉支。……身具轻安者,心得入定……尔时即入定觉支。……已入定者,一切舍离……尔时即入舍觉支。’
舍利弗说他每天随意花费不同时分于各个不同的觉支。比丘修习觉支,可以脱离有漏势力。七觉支任持无失,可免愚痴骄慢,心得自在。然后以七觉支对治五障︰这是一个如理思量,然后发展成为优势的问题。
使盖障生起和产生更多盖障的‘资粮’情况如下︰美丽光彩相是爱欲的资粮;厌拒相是嗔恚的资粮;心无恹足,懒散倦怠,贪食昏沉,意志薄弱是愚痴的资粮;缺乏清醒头脑是骄慢的资粮;对一切法无决定智是疑虑的资粮。对这些资粮,若不如实思维,即会生起、增长相应的盖障。
使七觉支生起和增长的资粮有如下述︰忆念定住之法为念住觉支之资粮;法之为善为恶,或邪或正,或劣或胜,及其黑白对比,是为 [P79-b] 择法觉支之资粮;修持、出离和勇猛的基础是精进觉支的资粮;起喜之法为喜觉支的资粮;身之轻安、心之轻安,为轻安觉支之资粮;清净(s/amatha)平等不扰乱相,为定觉支之资粮;可舍离法为舍觉支之资粮。如实思维此七资粮,可使觉支生起,功德圆满。
与此相反,一个人也可能缺粮,让诸法绝食(ana^ha^ra)。情况如此,我们要有办法饿死诸障;而觉支挨饿,不过由于措施不力,没有为它们供给适当的资粮的原故。就除障而言,对污秽不净(as/ubha)相,如理观量,可以饿毙爱欲之障;以仁慈心(maitra^)解放( vimukti)思想(cetas),可以饿毙嗔恼之障;依靠修行、出离、勇猛诸德,可毙愚痴障;平等清净其心,可克服骄慢障;如理思量诸法,孰善孰恶,有罪无罪,或优或劣,对比黑白,可以去除疑惑障。
修习觉支还有个正确或错误的时机问题。当思想薄弱就不是修轻安、定、舍的时机。另一方面,择法、精进、喜觉支此时可以用来激励思想。而当思绪高昂洋洋得意之时,情况倒过来了,应该利用轻安、定和舍,而不是另外三个。至于念住觉支,任何时候都有用。
为了解除盖障,介绍一种修行方法,上章已经谈过,连续以慈、悲、喜、舍充满思想,不断地向四方扩散弥漫。考虑一切有情和自己一样,使充满慈悲等等的思想,宏博庄严,无量无边,无憎无暴,充塞流行于全宇宙间。这就解释了上文所引以慈心解放思想,并加上以悲怀(karun%a^),以‘喜他’(mudita^),以舍心解放思想。比丘应当以慈悲喜舍等法修习念住觉支,同样也以此等修习其他觉支。那么如果他希望,他就能够于其所喜者保持厌恶知觉,于其所厌者保持喜欢的知觉。如果他希望,他就能够于其所喜所厌两者具有厌的知觉,或于两者具有喜的知觉。或者能够同时免除喜与厌的知觉,而保持舍离、念住、灵觉不昧的状态。
如果具有充满慈心的觉支,他可以进入光 [P80-a] 明胜妙(s/ubha)解脱处(vimoks!a)。以慈心解放思想可以美妙为其最高胜境。如果代之以充满悲怀的觉支,他可以超越一切物质感受,超越一切恚忿之理,和对各种不同知觉的思量,进入空无边处。这是以悲怀解放思想的最高妙境。如果代之从充满同情喜悦的觉支,就能够超越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此乃以同情的喜悦解放思想的至高妙境。如果以舍心充满觉支,就能够超越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此乃以舍心解放思想的无上妙境。
关于喜中生厌的问题,下面将要介绍的如骷髅观等禅法也许可以作解释。虽然经文并未说明为什么要介绍此点,除了有助于觉慧与解脱,但是我们从其他材料可以知道它的目的是用那种止观克服身体美感。
既然上面明白讲过不同的觉支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甚至可以用于任何场合,那么似乎没有什么从念住到舍觉支循序渐进的问题。然而列举觉支名目的次序是一定的,而我们研究前面的主题时,表明念住属于最初阶段,然后从定觉支到达舍觉支,前面所引有一段经文也一连串的从一个到另一个举出各个觉支。那么应该有一个基本次序,虽然有可能随意的变动。似乎还进一步暗示某些人已经解脱了有漏法成了阿罗汉(例如舍利弗),可以继续实践这些修行法,在不同的觉支中度过他的时光。从这种观点考虑觉支,我们是在研究接近于证觉甚至是已经证觉之后的修持阶段,远不是前一个主题所表明的较初级的修行阶段。除了这种推想的观点和运用的差异,有些觉支在其他主题下曾经详细讨论过,有些提到过。念住觉支作为一个独立主题,上面已经充分地研究了。精进觉支(即四正勤)同样地也颇仔细阐述过。定觉支在前面几处文字中作为一种根也特别地谈论过。这里我们可以从觉支的资粮方面再说一下定觉支和‘奢摩他’(s/amatha,清净止观)这个述语的结合问题成为后来佛教部派之间讨论道的关键概念。
在择法觉支这个表现语中我们再度遇见‘ [P80-b] 法’这一名词用作原则法则的意义。特别在四念住中我们常遇见它,那里所观察之法包括五盖、五取蕴、十二入(六根和相应的六尘)、和七觉支。在正勤主题下,我们看到一些法至少可以划分为善法或恶法。五根正如五官是一样意义的根,可以推断是跟它们属于同样意义的法(佛教各部派确实是这样理解的)。上文提到的其他几种各部派认为是法的包括寻(寻思推求)、伺(反省内察)、乐、苦、悦(自己得意)、忧等项(与禅法联系起来,‘喜’和‘轻安’属于觉支当然也是法)。还有五力、思量作意、清净止观、慈、悲、喜他(同情的喜悦)等。还有许多其他的法(例如八正道和四大种地、水、火、风,后者是对第一执着缠缚集团‘色蕴’的区分)。法是什么呢? 梵文的法字dharma已经有法则和教义两个不同的意义,在某些上下文中很容易混淆(包括当前的‘择法’),已经成为现代佛学作家大量地故弄玄虚的题目,如果也有点意义,其意义又是什么呢?
梵文‘法’字的根本或更原始的意义是自然‘本性’,表宇宙间真实存在的事物,真正的实在或实际如是的事物。那么列举诸法之名会成为宇宙间所有事物或宇宙所由从构成的实体的名单,宇宙可以化为它的真实的原素,或者反之,化为不那么真实的原素组合物或者虚幻不实的表面现象。本书以法字译dharma,采其实体意义,可理解为‘自然法则’,其中有许多指宇宙和一切经验所由构成再不能分析的‘本性原素’。另一方面,要求如实描述宇宙及人类在其中的处境的哲学即是本性的学说,如其实际的本性学说,自然的学说,真际的学说。我们本来可以将佛法如其‘真谛’学说归之于此种意义。然而法之一词代表这方面意义向来用之于一切流行的学说教义,包括使用这个名词的说话人认为是虚假的对手方面的学说教义在内。结果我们在这里不便于使用‘圣谛、真谛、真理’等字样,宁可选取‘教义’这个中性名词,相当于法字分化变易了的意 [P81-a] 义。面对法字的多义性,我们在这本书里就简单的把它当做原文中一对同音异义词来处理,按照意义译法不同(希望就每处上下文译得正确),法字其他分化的意义,目前无关,暂不涉及。
上文已举例说明‘择法觉支’是对诸法的如理思惟,分辨它们的好坏善恶等等。也曾说到这种分辨要依赖深入理解,可能是要用‘慧根’作出。实际上这一觉支就是‘般若智慧’的同义语,后来各部派也是这样理解的。
‘喜觉支’在定根之下曾提到。在四禅中它是在第一、二禅里面出现的一种法,及至第三禅它已被超越了,在第三禅中为‘轻安’所代替。论觉支的经文讲得更明确,说它是非感官的喜悦,说它可以附于任何法而存在。作为觉支之一,它的含义清楚地是对修行所遇到的法的喜悦,在四正勤中对初阶段修禅的热情兴趣(有时也这样译)。已经抛弃俗世欢乐向证道迈进的时候,要喜欢高兴所使用的方法当然是必需的。
这种精神的喜悦产生身心两方面的轻松安宁感,而‘轻安’觉支能促进定觉支。在前章所译一段经文中,佛陀叙述成道之前如何习禅时,说到他勇猛精进,专心念性,清净其心而安定其身。这里‘清净’一词与名词‘轻安’在梵语里来源于同一动词。那段文字可以作为例证解释轻安觉支的意义。
剩下的一个觉支就是‘舍’。四禅定以达到‘舍’为其顶点,而在过程中它代替了‘喜’。在觉支的序列中它再表现为顶点。像喜一样它的资粮是它依以存在的任何法。在我们所遇到的以及在论道中将会遇到的一切讨论中,表明舍代表修行的最高最后境界。通过定才能达到舍。在对一切法的舍的状态中,修行者可以看到真理,获得正觉。这就是如何证觉成道。为了看透诸法自性,为了如其实性了解四谛,必须完全舍离一切。这是作为一个觉支的舍的本质作用。舍的意义甚至还有超过此点的 ︰以舍心充塞宇宙的修行训练是诸‘无量法 [P81-b] ’中最高的一个。它可以用来(同其他几项)解除覆障。以舍心充于觉支,修行者可以入于无所有处,达到舍心解脱。
[参考资料]《大乘义章》卷十六;《成实论》卷二〈四谛品〉;《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摩诃止观》卷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