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鸭嘴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粗毛鸭嘴草

种中文名:粗毛鸭嘴草

种拉丁名:Ischaemum bartatum Retz.

种别名 :芒穗鸭嘴欺上瞒下(禾本科图说)瘤鸭嘴草(台湾植物志)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鸭嘴草属

属拉丁名:Ischaemum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密丛型,每丛具茎秆5—37条,高75—90cm。叶片条形,长20—38cm,宽5—10mm,两面密被柔毛。总状花序,成对生于秆顶,彼此紧贴成柱状,穗轴逐节脱落;节间与小穗柄粗厚,呈三棱形,外侧有纤毛;小穗成对生于穗轴各节,含2花,一无柄,一有柄,无柄小穗长5—7mm,颖近相等,芒自第二外稃裂齿间伸出膝曲。有柄小穗稍短于无柄小穗,不结实,无芒(图18)。

地理分布:分布于山东至广西沿海各省及云南;印度至菲律宾也有。

生态特征:粗毛鸭嘴草为密丛型旱中生植物,根系发达,入土深50—80cm。喜温暖而湿度中等的沙质土壤,但在干旱瘠薄的砂质山坡、丘陵也能生长。在山东半岛,多分布于渤海、黄海石质海岸的砂质滨海地带,并能形成茂密的纯群落;在近海,海拔30D—500m的低山丘陵亦有生长,但仅能构成低矮稀疏的混生群落。高于500m以上的山丘和泥质性海岸带不见有生长。据调查,在山东半岛冬暖、夏凉、湿度大、夏季雨水集中的沿海区,是主要适生带;地处海水浪花溅到的滨海砂带砂丘最适生。但在低洼积水的海滩、河口,虽属砂质地也不见生长,说明地上部喜空气湿润,地下部喜生于土壤透气良好的砂质高燥生境。粗毛鸭嘴草以种子和根茎两种形式繁殖。营养生长期80余天,有两个生长高峰期。当根系和根茎延展以后,约在6—7月形成第一个生长高峰,7一8月开花,9一10月种子成熟;待种子成熟后,新蘖萌生,形成营养生长的第二个高峰,其光合产物主要转入根茎贮藏越冬。粗毛鸭嘴单纯群落,盖度90%以上的天然草地,单墩分蘖一般在10个左右,产鲜草1200—1500kg/ha,在生境条件较好的砂滩可tegla、soldanlla)、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兴安天门冬(Asparagusdauricus)等。

饲用价值:粗毛鸭嘴草是一种适口性较好的牧草,放牧时家畜首先采食,然后采食其他混生牧草。据1988年放牧牛群观察,该草一次放牧采食率为85%,仅次于荩草(Arthraxon hispidus)(87%),优于野青茅(Calamagrostis arundinacea)(61%)、拂子茅(C.Epigejos)(45%)、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43%)。经测产:粗毛鸭嘴草纯群落滨海草场,6月10日第一次割收鲜草1800kg/ha,7月30日第二次割收再生草850kg/ha,9月25日第三次割收再生草500kg/ha,三次合计收草3150kg/ha。其营养成分如表18一2所示。

栽培要点:粗毛鸭嘴草可在10月采种,待春季气温稳定在18—20℃时播种,播种至出苗需要≥10℃的积温为120—150℃;山东最适播种期宜在4月15—4月20日。播种量15—22.5kg/ha,因种子细小,播前应精细整地,播后覆薄层细沙土。苗期应禁牧,以利根茎健壮地生长发育。若与苜蓿、沙打旺或草木樨等豆科牧草混播栽培。草场产草量和质量都会有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