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黄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英] Zhanghuang Town

张黄镇
张黄镇政府办公大楼(蔡昭广 摄)

【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建制镇——张黄镇】张黄镇位于钦州市东南部,素有合浦中区、浦北南大门之称,北部湾经济区四级城镇、小城市。张黄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张黄江冲积平原、盘地遍布全镇,多小丘陵,西北部是省级地质公园——五皇岭森林公园,土壤为红壤、细沙土和黑土,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城区距县城40公里、合浦县城53公里、北海市区75公里、钦州市区100多公里、灵山县城67公里、防城港市145公里、南宁市200多公里,与湛江市仅隔100多公里。张黄镇东与安石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龙门镇、白石水镇畔邻,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1公顷,境内有广西第二大水库——合浦水库。交通条件非常优越,贵合高速公路(贵港至合浦,规划在建)经过境内(大成入口处),距合山高速公路(合浦至山口接湛江)入口40公里,距玉铁高速公路(玉林至铁山港,已开工建设)入口约35公里,距玉铁高速铁路(玉林至铁山港,开工在建)石埇火车站30公里,浦铁二级公路(浦北至铁山港)、钦张二级公路(钦州至张黄接博白、陆川,规划在建),距北海国际机场78公里,距南流江旧州港口18公里,是国道209线和省道S21845线交汇处,境内已经实现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周边城镇三级水泥公路贯穿全镇,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镇现有1个社区居委会和23个村委会、470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人口近10万。张黄镇是北部湾经济区13个重点建制镇之一,依据《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2006-2020)》和《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等相关规划,泉水镇将要并入张黄镇,以加快张黄镇小城市建设步伐,2020年人口规模发展到10—20万人。

张黄镇一直称“镇”,未设过“乡”,自古为合浦县南北咽喉重镇。据有关史料记载,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海上和南流—张黄江的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因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故此得名。20世纪30年代,张黄镇曾因国共两党纷争划江而治为张黄东镇、张黄西镇两大镇。张黄人参与了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两广事变、“一二八”抗战和淞沪会战等,张黄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军”第四军、十九路军(均属粤系)将兵黄埔生源地之一,如在山西抗战殉国的原十九路军高级将领陈前等人,民国广东钦廉籍名将陈济棠、陈铭枢、香翰屏、邓世增、林翼中、张君暠、张枚新等都与张黄渊源密切而深远。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香翰屏在广州召集旅穗钦廉籍各界名人捐款捐物,在张黄创立了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今张黄中学、钦州农校前身)。1939年3月在合浦农校旧址,由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广东省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召开,影响整个北部湾地区。抗战末期,合浦、北海失守后,张黄镇一度成为国民党合浦县党部、政府、军队司令部及其他社会团体、救国团体驻地。1951年12月在张黄镇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政府”,1952年5月设立浦北县时撤销。1965年国务院再次从广东把合浦县中北部划为浦北县(张黄镇归属),给广西钦州市管辖至今。张黄镇境内居民主体为广府、客家民系,主要语言为粤语、廉州话、客家话。张黄镇人文底蕴深厚,镇区内有纪念南越王陈伯绍而建的大王庙和五公祠,纪念苏东坡和伏波大将军的文武庙,以及十字庙、妈祖庙、张氏宗祠、岭南骑楼等历史古迹,年久失修,原貌仍现;人才辈出,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西电视台电视剧中心主任的著名剧作家龚知敏,国家二级作家、钦州市文联副主席黄家玲等一批在文化界、政界和商界取得突出成就的张黄骄子。

张黄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香蕉、甘橙、荔枝、龙眼、酸梅、黄榄、干葛、淮山、剑麻、竹子等,有“竹子之乡”美称,竹编产品质量坚韧,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猪、美国皇鸽、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相当发达。境内广泛分布花岗岩和水晶石,储量丰富,质量一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超8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财政收入2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张黄工业集中区上规模的企业现有35家,已经形成造纸制糖、农食产品(凉果)加工、烟花炮竹、剑麻和竹编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张黄镇政府适时提出发展目标:“张黄城以工业发展为主,带动商贸和服务业发展,集工农贸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工业强镇。”作为省级A类产业园区,张黄镇工业园区与泉水工业园区连成一片进行总体规划开发,在巩固传统支柱工业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引资开拓造纸、冶金、电子、轻工食品、高新技术、物流交通、纺织服装等产业,现张黄—泉水工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电镀城和五金城,以及完善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正迈向北部湾加工制造业的重点配套产业基地。

张黄镇一直是县经济社会中心强镇,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张黄镇城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自来水厂、医院、供电站、汽车站、酒店宾馆、超市及四大市场、信息网络中心、交警中队、电信邮政、百货商场、银行、省直辖单位东方场等,生活、生产、消费、休闲、通信、交通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程控移动电话和宽带网络覆盖全镇各村。张黄镇每天有班车到北海、合浦、浦北、钦州、防城港、湛江、灵山、南宁、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珠海、玉林、贵港等地。城镇开发建设较早较快,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4万,日常流动人口近3万,是1984年广西第一批建制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文教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张黄文化中心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镇内有中学四所,县属重点高完中张黄中学,县南部中心初中张黄镇中,广西农垦局东方农场直属的东方中学,镇村联办的大平中学;全日制小学30多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000多人,在校中小学生2万人。张黄医院是县南部一所综合性地段医院,国家一级甲等医院;东方医院直属广西农垦东方农场,设施完善。有添宝、城南、东方等现代居民住宅小区,近年来建有县第一个广场——宽阔雄伟标志性的世聪广场,以及县第一个标准足球场——张黄镇中足球场,建成的还有东方大道、环城东路、张黄二桥、张黄中桥、张黄镇行政信息中心(政府)办公大楼、新世纪广场、步行街等一批先进的城区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的有进城大道环城西路、张黄镇汽车客运总站、老城区改造、电镀城、省级A类工业园区等,高12层的“张黄第一高楼宾馆”也于近期奠基建设。

一、溯源寻根话张黄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张黄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张黄属象郡辖地。

秦末汉初,张黄属南越国辖地,张黄地名出现。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合浦县,张黄属合浦县。三国时期,张黄属吴国,仍是合浦郡、合浦县辖地。

有正式文字记载的是在南朝宋明帝景和年间(公元465年),其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设越州郡,第一任刺史、开州鼻祖为西江督护、广州刺史佐将陈伯绍。其时越州郡管辖东至今广东茂名、南至今广东徐闻(雷州半岛)、西至今广西灵山县与南宁界、北至今广西容县之广大地域20个郡县,时与广州同一省级军事建制单位。越州郡城设在张黄东南20余公里的仰天湖。陈伯绍于当年时常率兵剿匪,征讨地方敌对势力,常驻军张黄,其又为开发张黄农业水利基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今张黄江东岸的大王庙依旧香火不断。大王庙即是为了纪念陈伯绍而建,张黄世代人民永远铭记。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销龙苏郡,复置入合浦郡;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越州为禄州,城治在张黄南部10余公里的南流江畔施渡坡(现泉水镇旧州古城),直至宋朝初年,历时900多年。

唐朝武德五年和贞观八年,几易其郡,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越州为廉州;张黄属封山、合浦、蔡龙辖地一部分,以合浦为最。

五代十国时期,张黄先属楚后属南汉,属廉州辖地。

宋朝、元朝时均属合浦县辖地,廉州于元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张黄同此。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张黄属广东布政司管辖。张黄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海上和南流——张黄江的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因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故此得名。

清朝(公元1644—1911年),廉州府、合浦县之名不变,隶属广东省,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后与钦州同一行政区,改为钦廉。张黄属合浦、钦廉辖地。

民国十八年(20世纪30年代),张黄镇曾因国共两党纷争划江而治为张黄东镇、张黄西镇两大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月,中共合灵南区军政府在张黄以西的白石水双埔口成立辖合浦、灵山,解放后改为中共合浦县人民政府。

解放初,张黄仍属合浦县辖地。1949年,属合浦县第四区,称张黄镇,从未设过乡,一直为镇建制。其张黄镇为合浦县第四区中心,辖安石、龙门、白石水、北塞(通)、旧州(泉水)、石冲、马兰七个乡和100多个保。1952年8月11日,经政务院批准,划合浦县北部设置浦北县,改隶广西省,张黄属浦北县辖地。1955年7月又划还广东省管辖。1958年底撤销浦北县,并入合浦县。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复置浦北县,重新划拨广西管辖至今,属钦州市辖地,张黄亦此。

二、张黄的地理位置

张黄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张黄地处合浦县中部,扼交通要道,乃南北部接壤的咽喉。土匪猖獗的年代,张黄成了粤系剿匪的大本营;及至抗战期间也驻过李宗仁的桂系军队,各宣传队伍也常在这里活动,诞生了不少文人墨客。在中共倡导下,在此和国民党召开过一次著名的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日寇侵占了北海、威胁合浦,张黄成了国民党临时政府和各社会、救国团体的所在地。国民党反对政府曾在此设营四次“围剿”广东南路抗日纵队队长张世聪领导的白石水革命根据地。

张黄镇南下合浦、北海等沿海港口50至80公里;北上县城小江、玉林、横县、贵港等地至西江流域;西达灵山、钦州、防城港、南宁;东与博白县接壤,是两广商贾必经之道。张黄江直通南流江,船舶方便出海,至民国时期,船尚可溯江而上至大江埠。从大方向来说,东临广东省,西南通越南,南濒北部湾、达海南岛,北近西江水系和黎湛铁路,与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大港口相距不及200公里,与北海市区相距80公里,与县城相距40公里,与钦州市区约100公里,与广西首府南宁相距200多公里。省道和国道相交于张黄,四通八达;而浦铁二级公路直达铁山港出海仅70公里,这为张黄加快与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商务交往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三、张黄的文人墨客

从清末道台宋安枢,到叶浦昌秀才,邓倬堂翰林,到抗日诗人陈芦获教授……

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革命前辈、广西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著名电影剧作家李英敏,当代中国文坛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轰动华南文坛的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我国著名剧作家龚知敏,世界华文艺术大师、基层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黄家玲,柳州市政府副市长、《柳州日报》总编辑、著名作家陈明贵,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作家容本镇……

他们吸取张黄江魂,汇集南流江魄,采五皇岭之灵气,收六万山之幽粹,用他们的笔,写出一篇篇大展宏图的佳作,使乡人之志流于全国。

让我们返回900多年前、张黄南部10余公里的古渡头,其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存在。宋朝文豪苏轼,从海南取道合浦溯江北上至此,曾歇脚古渡头。苏轼喜欢穿着合浦丝绸服饰,而合浦丝绸又以泉水丝绸质地为最,于是停船观赏地道的真丝绸缎。一位养蚕的老人得知,便把自己珍藏备用的一匹绸缎赠送给苏轼。苏轼给多少钱他都不肯收,他只要苏轼写“丝绸”二字送给他。苏轼听了,恣情大笑,当即挥毫泼墨,写了形似春风拂柳的行草送他。老人欣喜若狂,将苏轼真迹以石刻碑立于古渡头时,才发现所题不是“丝绸”,而是“思愁”二字,可见流放文人苏轼的“思愁”之情颇重。

900多年前苏轼曾垂青这里,似乎早有预料到900多年后,这里时文人杰出的地方。40多年前,著名作家、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视察张黄时,他说了一句话:“张黄人能吃好好饭、穿好衣、住好房不一定行,但写东西肯定行。”不知他这是批评还是夸奖,因其时张黄流行严重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张黄确实具有“文赳赳”的脾气的。

四、张黄的文物古迹

在张黄镇西北部五皇岭山脉下的六罗垌,有一座祠堂,张氏祠堂。张氏,即张金公,原住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猪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公历1467年)携由闽迁粤,初到粤西暂住,明朝成化7年(公历1471年)迁居广东省廉州府石康县六罗,从此繁衍后代。今环北部湾、桂东南、粤西及海南等地张氏,大部均出自金公门下。每至清明,六罗垌召回各方张氏后人祭祖焚香,祈祷平安。笔者作为金公后人,当以祖训“金杭祖远”“书香万年”为豪。

清朝年间,圩镇南大门建有一座贞节牌坊,高十多米,气势宏伟,下面有三个拱门,中间能过汽车,抗战时期已拆毁。此时,所剩的只有几座古庙祠堂,如大王庙、妈祖庙(天后宫)、文武庙、观音堂、三官堂及土地祠、百家祠。可惜这些古建筑在解放前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已拆毁或损坏,尚存的是上八团学堂,由清朝道台大人宋安枢创办,其时是合浦县北部最高学府。学堂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支柱全部用一丈多长的花岗石凿成,有圆的、有方的,而每对石柱都刻有对联(凹字),字体刚劲秀丽,可惜年久失修,已经面目全非。

我常说老街还是民国时期。如今老街风貌仍多以民国特色建筑为主,二层骑楼楼挨楼,迄今还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老街上八团学堂遗址旁,是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学校由国民党上将香翰屏创办),但现已杂草丛生。从其大理石、花岗岩及不少广州来源的建筑材料来看,已明证了当时这所农校为钦廉地区所作出了的历史贡献及一定的宏伟规模,门口左侧立有一块“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遗址”碑记。

五、张黄的风俗习惯

张黄人和浦北县南部及合浦县大部分居民一样,均有相同的风俗习惯。

张黄人以讲新民话(客家方言),也有讲白话(俗称张黄白话,粤语一种),再则即是讲廉州话(俗称麻佬话)。新民话为本地土语,俗称张黄话。

张黄以客家人居多,因此素有“跳岭头”的节日,主要分布在张黄西北、东北部,和龙门、北通、白石水、大成等乡镇一样,是一种面具舞蹈类的民间客家文化曲艺。每年到了农历八月,秋高气爽时节,颂鼓队便开始活动,一般每个村庄都习惯有几个固定的演出点,各点有习惯的固定活动日期,一般在山坡上演出,所以称“跳岭头”。

表演时,艺人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有时手执刀斧、禾叉、锹铲之类的农具兵器。演出过程:开始是一人出来演“开坛”(单人舞);接着二人出来演“扯大红”(双人舞);三人出来演“跳三狮”(三人舞);四人出来演“拜四师”(四人舞),最后是群舞,伴以各种妖魔鬼怪出来,以“五雷灭妖精”、庆祝丰收结束,其中均伴有鼓笛声作配乐。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演出,到次日上午才结束,次日上午所演的俗称“赶老虎”,而有的演两三天。云集围观的群众很多。每逢“领头日”,都有饮食、百货等摆卖,场面十分热闹,令人流连忘返。但近年来,许多封建迷信活动又盛行开来,有时还造成地方治安问题,如赌博、打架斗殴等,因此曾在文革期间被严禁了好几年;还有就是随着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喝风日趋严重。

笔者家在张黄镇东北部的鸡冠村。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日是我村与马屋诸村合办的“跳岭头”节,每年均在鸡冠庙背径小山坡举行,规模甚大,为浦北县之最。整条大路两边延长地有小叛小摊近一公里,熙熙攘攘。笔者童年,每至“岭头日”当晚,均能和伙伴们在此观看露天电影,随着年月流逝,电影业在农村已经衰落。近年来主要在晚上演出粤剧,妇孺男女老弱皆喜看粤剧,精彩纷呈。

六、张黄的各项事业发展

张黄镇街道面积由解放前不到一平方公里,现已扩展到5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近4万,流动人口达3万多。这里地势平坦,是个小盘地,四周均为不高的小山丘,易于开发。改革开放后,新建的街道不断向四面延伸,高楼林立。现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近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000万元,是浦北县超千万元的几个乡镇之一,个人储户存款超亿元。

全镇工业,有从国营张黄糖厂转制为私营的广西浦北县金和制糖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销华南、华东及东南亚各国;有大型的国营东方农场。东方农场开始是广西的农垦处(相当于军区的一个师),在文革期间为广西军区生产师,盛极一时。除此之外,还有乡镇企业。在七十年代已有一个闻名广西的竹器厂,以张黄竹为原料加工编织,大部分产品均为出口商品。还有张黄的炮竹厂,它的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已超过千万元。张黄印刷厂更是一枝独秀,近年来承印南宁市及桂南、粤西一带部分冷饮品的包装用品,是乡镇印刷厂中的佼佼者。此外,随着张黄镇政府大力的招商引资,除了饲料厂、骨粉厂、农具厂、编织工艺厂以外,迅速发展的就是纺织厂,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还有静电复印纸厂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各显神通,支撑着张黄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张黄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已经更为迅速地发展,交通客运货运非常发达,各种小吃店、开心吧、娱乐城、音像书店、旅舍宾馆、文化山庄等,是服务业的代表。特别是信息网络,完成村村通工程,使张黄与外地联系更为紧密。

张黄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先进,现有张黄中学、张黄镇中、东方中学、光彩中学及中心小学等近30家中小学,镇上的学生估计约7000多人。特别是张世聪陵园改造成广场后,不仅为张黄镇提供了革命教育的活动场所,也为居民职工老人小孩们提供了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场所。

济宁鱼台县张黄镇基本概况

张黄镇地处鱼台、微山、任城三县区交界处,东濒微山湖,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人口3.2万,辖28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济宁鹿洼煤矿和临沂军城煤矿坐落境内。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民营经济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财政总收入实现了连续四年翻番,连续三年跨入了全市经济强乡镇行列。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盛产麦稻蔬、鱼虾藕,温棚养鸭规模大,蛋鸭存养量200万只,年产鲜蛋6亿枚,鸭皮(老鸭子)4000吨,被誉为“中国蛋鸭之乡”。松花蛋加工厂56家,投资600万元,年加工能力3亿枚。规模最大的微山湖禽蛋加工厂,生产无铅松花蛋、“红心”咸鸭蛋,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村村通上了平整宽敞的柏油路,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人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池三改”工程正在进行建设。以商贸式小康村龙潭新村为切入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了10个样板点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稳妥推进。

社会事业

在全县率先实行了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正规化管理轨道,连续10年在全县获得一等奖。切实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几年来共拨付50多万元,扩修和新建敬老院房舍24间,新入院老人56位,民政救济效果显著。投资55万元,新建房屋15间,购置了一批新型仪器,切实改善了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初级卫生保健基本达标。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认真落实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压煤搬迁和门市房拆迁工作稳妥进行、圆满结束,无一起越级访和集体访的发生,“平安张黄”创建效果明显。去年,张黄公安分局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先进单位。

目前,该镇村村通上了柏油路,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人人参加了新农合,“一池三改”工程全面完成,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上、和谐共进,先后被省授予“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平安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和“信访先进单位”,被市授予“经济强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等数十种荣誉称号。

张黄镇下辖村

李早村 殷王村 朱庄村 南陈村

车楼村 小吴村 军城村 袁洼村

阚家村 张黄村 陈店村 刘楼村

解家村 大陈村 鉴家村 杨庙村

梁岗村 大翟村 赵庙村 大安村

东张村 强家村 龙潭村 南林村

迟别村 王庄村 张集村 杨楼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29743

15300

14443

家庭户户数

755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8840

家庭户男

14526

家庭户女

14314

0-14岁(总)

7362

0-14岁男

3966

0-14岁女

3396

15-64岁(总)

20150

15-64岁男

10349

15-64岁女

9801

65岁及以上(总)

2231

65岁及以上男

985

65岁及以上女

12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46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